就歷史上的諸葛亮的「才」而言,比曹操、司馬懿也強不了多少。
明代學者胡居仁就曾指出:「諸葛孔明、司馬懿智勇相等。」
但為什麼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而不是曹操、司馬懿?諸葛亮哪一點超越了曹操、司馬懿?
這要從「根」說起。
三國蜀漢集團,一直以正統自居。但這絕不是僅僅由領軍人物的「漢室宗親」身份所決定。不可或缺的砝碼與說服力,還來自整個政治集團裡核心成員均具「漢才」特徵。
蜀漢集團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比之魏吳,確實更符合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為標桿的「漢才」的伸展。
不管是劉備之用人,還是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以及關羽的萬人敵,均豐富了漢才的內核——仁、義、智。說白了,蜀漢之漢才,可以詮釋為:儒家之學統,「仁者無敵」之武功。
在三國時期,「漢才」的突出特點是「儒家文化與兵家文化」的一體化。具體表現為品質和能力的兩個方面:倡導既要有堅定不移的忠君報國的政治思想、符合「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品質修養,又要有能應對殘酷競爭,應對戰爭的良好的專業本事。
諸葛亮的漢才,吸取了先秦兩漢以來儒家的「德治」與法家的「刑治」思想,治軍偏重於法,理政則偏重於儒,但其核心思想仍為儒家思想。
從漢才所突出的「儒家文化與兵家文化的一體化」角度看,三國統治集團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著明顯的差異。
曹操早年對儒學就不以為然,他「唯才是舉」的用人路線,與儒家倡導的人品修養格格不入,後來又「挾天子以令諸侯」,有諸多威逼皇上至尊的大逆行為;曹丕則乾脆篡漢,直接取代漢江山;司馬氏又以陰謀取代曹氏江山:這些在儒家看來,都是不能容許的。曹氏、司馬氏被儒家視為「奸賊」,概因於此。
孫吳集團對漢室、漢制的態度一直模稜兩可,乃首鼠兩端的有奶就是娘的犬儒,在儒家看來也是不可取的。
漢才在三國時期的對外作戰最傑出表現,亦是以「攻心」為代表的諸葛亮降服彝族首領孟獲,七擒孟獲的傳奇,是漢才「仁者無敵」的延伸與昇華。這也是最能體現諸葛亮豐富漢才的戰例,彝族首領孟獲最終對諸葛亮的漢才感佩不已,那裡不僅有「智勇」,更有「大漢仁義」。
可見,諸葛亮被歷史公認的根本原因,是他繼承了「漢才」的文化內涵,在這一點上,他的確超越了同一智商水平的曹操、司馬懿。
諸葛亮為何比曹操短壽?諸葛亮活了多少歲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曹操,相信許多老年朋友都耳熟能詳。據書中記載,諸葛亮54歲去世,而曹操卻活至66歲而終。兩者的壽命相差了十二歲,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
諸葛亮以忠君扶蜀為先,把自身的健康放在一邊,既不練功,也不習武。為了一統天下,諸葛亮常常要深謀遠慮,運籌帷幄,這是既勞精又費神的事。他還習慣於晚睡早起,一生謹慎小心,軍中事無鉅細,都要事必躬親,整天弄得精疲力竭。這種身心勞累的負擔,年輕時還能應付,一旦過了中年,就會顯出快速衰老的徵象。
據史書載,諸葛亮的使者到了魏營,司馬懿不問軍中之事,單問諸葛亮的飲食起居和工作忙閒情況。使者告訴他,諸葛公向來喜歡晚睡早起,罰打二十軍棍以上的事,都要親自處理,可早飯卻吃得很少。司馬懿聽後馬上得出結論:「亮將死矣!」
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不久在撤退途中,諸葛亮就憂慮嘔血而亡。以現代眼光猜測,諸葛亮晚年很可能得肺結核和肝硬化之類的病,因肺部疾病大咯血或肝硬化後期門靜脈破裂出血以致死亡的可能性很大。諸葛亮長期以來,勞逸不平衡,營養與精力消耗不平衡,再加上後期政治上處境艱難,軍事上進退維谷,因而造成情志上的鬱鬱寡歡,是他有可能罹患肺臟和肝臟疾病的原因。
再說曹操,他的壽命不算長,但離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標準,只差了四歲,算得上是正常的「壽終正寢」,至少不能說是過早謝世吧!
曹操和諸葛亮不同,他年輕時就習兵練武,身體底子打得不錯。他白天「講武策」,夜間「思經傳」,常倚案「臥視書籍」,也是夠累的,所以頭痛病經常發作。不過他很講究養生,也懂些醫術。曹操身邊養了一大批養生家,其中頗有名氣的有廬江的左慈,憔郡的華佗,甘陵的甘始等人。他確實按照甘始、左慈、華佗延年的方法去做。曹操也曾向當時的養生家封君達詢問養生要點。
曹操帶兵行軍打仗,艱苦的軍事生涯,練就了頑強的意志和堅強的體魄。曹操喜歡喝粥,自己也有些養生小經驗。《魏武遺令》說,曹操每當半夜,身體稍有不舒服,等到天亮便喝熱粥取汗,汗出以後,再服當歸湯。
從諸葛亮和曹操的生活方式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否注重自身的養生,對壽命長短有著直接影響。這也是留給後人值得借鑒的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