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禁投降關羽,曹操的態度是怎樣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於禁投降關羽,曹操的態度是怎樣的?

公元219年,在關羽水淹七軍後,於禁投降,龐德戰死。曹操得知後長歎:「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曹操為什麼是這種態度?因為在那個時候,他需要於禁為自己而死。

襄樊之戰,對曹操意義非常

水淹七軍,是關於發動的襄樊之戰中的標誌性事件。史書中稱,這一事件發生後,「羽威震華夏,魏王操議徙許都以避其銳」,身經百戰的曹操為何對此役如此看重?我們結合當時的整體局勢就能理解。

襄樊之戰發生於公元219年,這一年,縱橫天下數十載的曹丞相有些流年不利。

年初,自己本姓的親屬、著名將領夏侯淵在定軍山被劉備所殺;為了找回場子,三月,他率大軍出斜谷,與劉備爭奪漢中。可惜的是,自己親自出馬也未能扭轉戰局,五月份,眼見耗下去對自己越來越不利,曹操果斷放棄漢中,撤回長安。

風水輪流轉,劉備則達到了人生巔峰:原本已佔據了荊州與益州,此時富饒險要的漢中在手後,更是如虎添翼。低調了幾十年的劉備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七月份,他在沔陽設壇自稱漢中王,一時間風頭無兩。

自己的老對手羽翼漸豐,曹操的鬱悶心情可想而知。火上澆油的是,眼見劉備在西線得手,孫權在東線主動進攻合肥、關羽在中線出擊襄樊,這可是統一北方以來,曹操首次面臨全線被攻。

「國破思良將,家貧思賢妻」,在這個多事之秋,為了提升空前殘敗的士氣,曹操迫切需要手下的大將們為自己血戰到底。損兵折將不可怕,曹魏多的是人;但若鬥志沒了,那隊伍可就真的不好帶了。

因此,當得知自己的老夥計於禁投降後,曹操的心情有多複雜。

最適合為曹操死節的於禁,卻選擇了投降

如曹操自己所言,於禁跟隨了自己30年。

在公元190年,所謂的「18路諸侯討董卓」之際,當各路人馬都在拍袁紹馬屁時,只有濟北相鮑信一眼看中了曹操,從此對他死心塌地。而那時的於禁,則正在鮑信手下當差。

大哥的大哥,就是我的大大哥。從那時起,於禁跟著曹操四處征戰、九死一生,一直忠心耿耿。患難見真情,面對在自己勢力尚弱時死心塌地跟隨自己的於禁,曹操內心也充滿了信任。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雖然隊伍不斷壯大,但於禁這位老夥計一直在曹操心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問題來了:既然兩人感情深厚,那曹操看到於禁投降保住了性命,應該欣慰才是啊。

可惜曹操的身份不是尋常老百姓,人家是要帶隊伍的老大。如果於禁的行為得到了認同,那其他投靠曹操晚一些的武將是不是更有理由臨陣見風使舵了?

所以那時,越是曹操的鐵桿親信,越是應該血戰到死。更何況,對面領軍的還是關羽。

面對關羽,於禁更不應該投降

無論在正史還是演義中,關羽都投降了曹操(發生於公元200年)。曹操由於欣賞其為人,確實給予了他較優厚的待遇。

但是過五關斬六將是不存在的,在官渡之戰中,關羽為曹軍殺掉顏良後投奔了身在袁軍中的義兄劉備。當身邊人準備追擊時,曹操發話制止:「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然而此時,在關羽水淹七軍後,不知曹操內心是否有些懊悔?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面對「各為其主」的關羽,曹操一定希望自己的部將也有對手這份忠誠。織席販履的劉備能有這麼忠心的部下,我堂堂統一北方的曹丞相,那就更應該享受這份待遇。

畢竟越是大領導,越是需要面子的。

所以於禁被曹丕羞辱而死,絕非令人意外

然而於禁讓曹操失望了,好在有龐德替自己挽回了些許顏面。

兩年後,在蜀、吳夷陵之戰時,於禁終於得以返回北方。但此時曹操早已離世,面對已稱帝的曹丕,心力交瘁、鬚髮斑白的於禁痛哭流涕。

面對這一自家老臣的跪拜,曹丕好言相勸,甚至以春秋時期荀林父、孟明視投降歸國後官復原職的典故對其進行安慰。其後,曹丕給於禁封了安遠將軍的官職,並讓他北上鄴都祭拜曹操的陵墓高陵。

一切看起來這麼的溫馨,然而曹丕實際上並沒安什麼好心。

於禁進入高陵後,看到了曹丕讓人掛在牆上的畫像,這些畫面,栩栩如生重現了水淹七軍的場景:關羽得意洋洋、乘船破敵,龐德怒髮衝冠、英勇就義,於禁低頭俯首、磕頭求饒。

於禁當場差點一口老血噴出,又羞又恨的他,回去就臥病在床,沒多久就在悲涼的處境中死去。

最是無情帝王家。以我們當今的眼光看來,戰敗投降是人之常情,不應過於苛責;況且水淹七軍只是中原王朝內部的爭鬥,並沒涉及到國仇家恨。但於禁作為曹氏的老部下,他的選擇,不僅不符合當時曹軍的現實壓力需要,更被曹操、曹丕父子視為對自家顏面的羞辱。他在臨終之際,不知有沒有懊悔自己當初投降的決定。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