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禁是在什麼情況下投降的?投降之後的他命運如何?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於禁是在什麼情況下投降的?投降之後的他命運如何?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三國網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于禁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說到於禁和關羽很多網友也都知道其實這兩個人好像並沒有太多的故事的,但是其實如果熟悉三國事件的人也還是的知道的,這個於禁其實是有投降於關羽的,那麼於禁其實是曹操手下的大將,那麼這樣投降之後關羽是怎麼對待於禁的呢?於禁的命運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揭秘看看吧!

張遼、樂進、於禁、張郃、徐晃在《三國誌》裡合為一傳,他們一生都戰功顯赫,立下無數功勳,都個個堪稱漢末三國的著名將領,後世也有人把他們稱為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以齊名於劉備手下的「五虎上將」,但於禁的結局最慘。

於禁是在無奈下投降的

漢獻帝劉協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於禁隨曹仁、徐晃、龐德等負責荊州方向的防守,關羽突然發兵北上,向曹軍發起攻擊,曹仁等人分兵拒防,其中徐晃防守宛縣,於禁、龐德等屯兵樊城外,與樊城成觭角之勢,曹仁自己守樊城。

樊城外歸於禁指揮的人馬共有「七軍」,也就是7個軍,以當時每軍正常編製約一萬人計算,兵力總共有7、8萬人,實力並不算弱。

然而這時天降大雨,漢中大漲,曹軍普遍受淹。北方將士對於發洪水沒有太多概念,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也毫無準備,不知道怎麼辦。

於禁等人倉皇避到高處,這時卻發現有人乘著大船向他們襲來。來的正是關羽,他有水軍而曹軍沒有,這個仗簡直沒法打,於禁等人只能坐以待斃。

最後,於禁在無奈之下竟然向關羽投降了,而龐德力戰而死,曹操聽說此事,很感慨,流著淚說:「我和於禁相識30年,為什麼到臨危受難之時反而不如龐德呢?」

於禁投降造成曹軍極大被動,要不是曹仁拚命死守,曹軍將一敗塗地,不僅在荊州的地盤將全部喪失,而且整個許縣以南的地區都將不保。

於禁投降後受盡羞辱

於禁投降後被關羽送到了江陵,不久孫吳的軍隊攻克了江陵,於禁又落入孫權手中。

孫權與劉備剛剛決裂,正要示好曹魏,所以沒有把於禁當成俘虜看,對他很不錯,親自和他相見,但沒有放他回去。於禁除了沒有人身自由其他方面都還挺好,吃的喝的都挺優厚,孫權還時常邀他一同外出。

有一次孫權和於禁騎馬並行,被孫權的謀士參謀虞翻看到了,虞翻攔住於禁大罵:「你不過是個投降過來的俘虜,怎麼敢跟我家主人並排騎馬?」

不光罵,虞翻揮鞭還要打,如果不是被孫權呵斥住,於禁就得挨虞翻的一頓鞭子。

還有一次,孫權在樓船上宴飲群臣,邀於禁出席,席間有人奏樂,樂聲勾起於禁的思鄉之情,不由得流下淚來,這一幕又讓虞翻看到了,虞翻當場教訓於禁說:「哭什麼?你以為裝可憐就能免除一死嗎?」

不管怎麼說於禁也是一代著名將領,曾叱吒風雲,生死面前從不眨一下眼睛,可當面被人羞辱又無法反駁,其悲屈可想而知。

於禁最後愧疚而死

曹丕稱帝后,孫權立即上表稱臣,同時把於禁送回曹魏。

曹魏黃初二年(221年),於禁回到洛陽,曹丕親自召見了他。此時於禁已經鬚髮皓白、面容憔悴,見到曹丕後於禁很羞愧,不停地流涕叩首,曹丕倒沒有當面責怪他什麼,反而以荀林父、孟明視的事安慰他,還任命他為安遠將軍。

荀林父是晉國將軍,曾率軍與楚軍交戰,大敗,回來後晉景公依然重用他,3年後他又率兵出征,打了大勝仗。孟明視是秦國將軍,在攻打鄭國回軍時被晉軍俘虜,不久被釋放回國,秦穆公仍然信任他,讓他繼續帶兵,後來他率軍擊敗了晉軍。

曹丕以他們二人為例,說明打了敗仗被俘虜不算什麼,在任命於禁為安遠將軍的詔令中,曹丕特別強調:「樊城之敗,主要原因是遭到了水災,漢水暴漲,不是作戰不利造成的,所以恢復於禁等人的職務。」

如果於禁的結局就是這樣的,那曹丕的胸懷就讓人欽佩,但曹丕在胸襟方面其實比他的父親曹操差得遠,因為他一邊安慰、厚待於禁,一邊卻在背後搞起了小動作。

曹丕下詔讓於禁出使孫吳,,行前特意安排他到鄴縣敬謁曹操的高陵,於禁去了,在一間屋子裡卻發現掛著幾幅畫,畫的是樊城之戰的經過,包括關羽大勝、龐德壯烈殉國、於禁乞降等情節。

於禁看完大愧,於禁憂病而死,曹丕賜其謚號為厲侯。「厲」在謚法上有暴慢無親、殺戮無辜之意,屬於「丑謚」。後世有學者評論說,於禁率數萬人敗不能死,可以把他殺掉,也可以從此不用他,但用這種辦法羞辱他,並不是為君之道。

於禁的悲劇不僅因為投降

有趣的是,五人之中張遼、張郃、徐晃都是降將出身,而於禁、樂進最初只是中下級軍官,即史書所說的曹操「拔於禁、樂進於行陳之間」,他們在曹營快速崛起,說明了曹操的知人善任,也說明曹操一向標示的「唯才是舉」並不只是停留在口頭上。

在「五子良將」中,於禁的身上本來光環最多:每有大仗不是前鋒就負責斷後,體現曹操的絕對信任;所有硬仗、惡仗都難不住他,所向無敵,關鍵時刻屢立大功;不遜私情、敢於從嚴治軍,又不貪慕財富,個人品質為曹操所重。曹操在世時於禁已被授予左將軍的高位,成為曹魏一顆耀眼的將星。

但一場失敗改變了一切,於禁的完美形象頃刻坍塌,曹操不解、對手羞辱,自己也羞愧異常,在重名節甚於重視生命的時代,被俘的於禁似乎只有一死才能配得上「良將」的稱號。

但這又是講不通的,漢末三國時代,被俘求生的著名將領其實還有許多,不僅張遼、張郃、徐晃是降將,被曹操稱讚的龐德也曾是降將,還有關羽、姜維等人,甚至劉備也有多次投降的經歷,至於名氣小一些的將領那就是更多了。

群雄相爭、各為其主,在三國那個特定的時代,投降如同「跳槽」,有的因為原來的主人失敗了,有的因為要尋找更好的「明主」,無論主動與被動,其實都無關民族大義,一般都是可以理解的,歷史似乎獨對於禁更苛刻。

於禁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投降後沒能效忠於蜀漢或者孫吳,而又回到了原來效命的主國曹魏,無論對曹魏還是對於禁本人,這都成了尷尬的事,再遇到一個心胸狹窄的曹丕,於禁只能以徹底的悲劇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