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禁是五子良將之一,為什麼會投降關羽?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於禁是五子良將之一,為什麼會投降關羽?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於禁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作為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大將軍於禁,跟隨曹操征戰沙場,立功無數。

討伐黃巾軍一戰中,於禁擒賊先擒王,一人一騎,單刀取敵方頭領的首級,迫使敵方全部兵將繳械投降。

討伐袁術一戰中,於禁風行電照,連斬四位袁家大將,立下赫赫戰功。

官渡之戰,於禁固守大營,袁紹率大軍連攻數次均不能攻克,隨後,於禁又組織攻勢對袁紹的側翼進行攻擊,招降近千敵方兵勇。

於禁屢立奇功,從嚴治軍,軍隊戰鬥力強,軍紀好,在軍中威信極高。但其也因不世故的性格,不太合群,不屬於任何派系,在曹軍中頗受排擠。

在討伐張繡時,曹軍被張繡突襲打敗,各部倉皇逃竄。只有於禁的軍隊穩如泰山,有序後撤。

撤退同時,於禁發現夏侯惇收編的黃巾賊青州兵,四處趁機燒殺淫掠,破壞曹軍的名聲,就將這些人殺掉一批。由此,曹軍將領紛紛向曹操告黑狀,說於禁反叛了,投靠張繡。

但曹操對於禁也是頗為信任,並沒有因此去找於禁的麻煩,而最終於禁也用擊潰張繡的戰績來回報了曹操。

一個是良將,一個是明主,二人就這樣攜手打天下,於禁成為了曹操軍中有數的領軍大將,和徐晃、張遼等人齊名。

俗話說「前籬笆放貓,後籬笆養狗」,人生從來都是立功難,守義更難。建安二十四年,於禁、龐德在襄陽敗於關羽之手,龐德寧死不屈英勇就義。而於禁卻投降關羽,晚節不保,曹操得知追隨自己半生的老將於禁投降後,對其萬分失望。

太祖聞之,哀歎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三國誌》

吳國大將呂蒙攻破襄陵打敗關羽之後,於禁又成為了吳國的戰俘,於禁投降的行為受到了吳國將領虞翻的屢次侮辱,於禁也時常因為心懷愧疚而以淚洗面。曹操死後,曹丕篡漢稱帝,孫權對曹丕俯首稱臣,戰俘於禁被遣返回魏國,魏國上下均認為於禁是一個貪生怕死的叛徒,處處在背後戳於禁的脊樑骨。

曹丕表面上對於禁既往不咎,但暗地裡卻設計侮辱,曹操忌日當天,曹丕命人作了一幅「龐德就義,於禁投降」的畫,掛在了曹操墓前,於禁看到畫後羞愧不已,自覺已經無顏在立於天地之間,幾日後於禁死亡。

會孫權禽羽,獲其眾,禁復在吳。文帝踐阼,權稱籓,遣禁還。帝引見禁,鬚髮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帝慰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為安遠將軍。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三國誌》

呂思勉老先生,曾經給愛好中國歷史的師範大學學子們提過一個介意,呂思勉老先生說,讀史要讀出自己的看法與主見,即:「讀史要有骨頭」。

深受曹操信賴,且功勳卓著的於禁,真的會投降關羽嗎?

於禁只帶幾千人就敢進攻袁紹上萬大軍的側翼,如果於禁是一個貪生怕死之人,他何故要在戰場上拚死搏殺,九死一生呢?難道是貪圖榮華富貴?投奔了劉備「好處大大地」?

顯然不是,襄樊之戰正逢秋季暴雨,漢水暴漲,形成大洪水。於禁所帶之軍包括他自己都是北方人,對於南方的水文不瞭解,更不善水戰。於是,於禁的3萬軍隊被洪水切割成很多塊,沒有糧食,沒有退路,無法做戰,這才投降了。

事實上,於禁是為了保住手下三萬大軍的性命,才逼不得已忍辱投降,然而史書無情,功過自有後人評定。

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司馬懿

於禁,站在百萬軍中,手持戰刀,擂鼓震震,胸懷著輔佐曹操吞噬山河的夢想,那是什麼氣勢?一場始料未及的戰敗,他變成了任人宰割的背叛者。待他歸國時,曹操以逝,一切變得物是人非,既無明主,又何來良將?即使他仍有忠誠,但再也得不到信任。於禁再往前的下場只有死。

沮喪嗎? 什麼是忠誠?什麼又是大義?無非就是掌權者的無病呻吟。留戀它,就是一種高度近視!

於禁的下場是悲慘的,但是不負光榮。

於禁最識大體,只為國家爭勝負,不為一身辨曲直,真良將也——李贄

我的耳畔彷彿迴響起《鎮魂街》中,於禁將軍向曹操的在天之靈喊出的那句肺腑之言:「末將於禁,願世代為曹家赴湯蹈火!」霎那間,天與地,哭的有情有義。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