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提起於禁總會想起電視裡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關羽水淹七軍,龐德戰死,於禁被迫投降,晚節不保,最後竟羞愧而死。
曹操手下有五大著名將領,被後世稱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這其中就包括於禁。「五子良將」分別是:前將軍張遼、安遠將軍於禁、右將軍樂進、征西車騎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此五將,皆是曹操前期最為器重的當世著名將領,《三國誌》的作者陳壽在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三國誌.魏書.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並高度評價這五人:「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從陳壽的評價可以看出,於禁絕非泛泛之輩,在曹操陣營當中,是一個排的上號,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
於禁從軍二十餘年來,跟隨曹操討董卓、剿呂布、平黃巾、破袁紹、平張魯,可以說是南征北戰,無往不前,立下了赫赫戰功。更為難得的是,昌豨身為於禁的故交,於建安十一年(206年)降曹後復叛,曹操以於禁為主將討伐昌豨,昌豨大敗後又降於禁,當時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應當讓曹操處置。於禁卻大義滅親,不以舊友之情而失節,揮淚與昌豨訣別後然後將其斬首。曹操聞之以後,歎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於禁,是命運啊!」因此更加器重於禁。
於禁在前期可謂是累立戰功,聲名顯赫。曹操每一次的重大軍事行動都有於禁參加,論資歷和戰功,於禁絕不亞於之後的曹真、司馬懿,與張遼、張郃、樂進都是曹操前期逐鹿中原的骨幹將領,曹操曾高度評價他是「雖古著名將領,何以加之!」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由魏公進位為魏王。於禁以深得曹操器重,升左將軍,假節鉞,是曹操所有的將領中唯一的假節鉞之人。
平生極少嘗到敗戰的於禁,後來遇到了他的「苦主」關羽,著實敗的夠慘,而且還是「身敗名裂」。
劉備入蜀前,已據有荊襄九郡中的六郡,荊州是劉備的立身之本,非親信之人不能守之。入川前,劉備命關羽守荊州,由馬良、廖化等人輔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劉備自立漢中王,八月關羽北伐,圍攻呂常於襄陽、曹仁於樊城。曹仁命令立義將軍龐德屯駐樊北,以成掎角之勢,然樊城兵力不足,危在旦夕,曹操親點於禁督領七軍共計三萬人去往樊城協助曹仁。
時值秋季,漢江平原秋雨連綿,但身為主將的曹仁卻命於禁、龐德屯兵於樊城北部的漢水低窪處。很快的,隨著連日暴雨,漢水暴漲,湮沒堤岸,來不及轉移的於禁和龐德幾乎全軍覆沒,大部分軍士被大水沖走,死者甚多。義義將軍龐德兵敗被俘後,寧死不屈,誓死不降,最終被關羽所殺(後被曹操追諡為狀侯)。
龐德寧死不降,最後被殺。可是於禁在這關鍵一戰卻有失著名將領之風,竟然舉軍投降,曹操聞之於禁不僅大敗還降了關羽,失望的為之哀歎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據《三國誌》)
(東吳名士虞翻很看不起於禁,曾向吳主孫權進言不可放虎歸山,應就地除之)
於禁投降關羽後,被關押在荊州江陵。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東吳乘曹操派平寇將軍徐晃救援樊城之機,由著名將領呂蒙派兵襲取江陵,於禁得以獲釋前往東吳。吳主孫權對於禁頗有好感,兩人相見甚歡。一日,於禁與孫權一同騎馬出行,恰好被東吳名士虞翻(字仲翔)撞見,虞翻頗為不滿,當場就大罵於禁到:「你只不過是一介俘虜,有什麼資格與我主並排騎馬?」氣憤不過下,更手持馬鞭要鞭撻於禁,孫權當場就制止了他的無禮行為。此後,孫權大宴群臣於樓船,北樂起,於禁因此暗自傷神,默默垂淚,虞翻卻指責於禁是在裝可憐。由此可見,孫權雖然對於禁十分款待,但對于于禁的臨陣投降,東吳的不少名士仍對他感到不屑,覺得於禁有辱著名將領之名。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世子曹丕在眾臣的勸進下,接受漢獻帝劉協的禪讓,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大魏,吳主孫權遣使道賀稱臣。黃初二年(221年),孫權為與曹丕修好,遣返於禁回曹魏。
自投降關羽,又客居東吳以來,於禁身為敗軍之將,回到許昌後的境遇堪稱是窘迫。史載魏文帝曹丕看到於禁的時候,他已是「鬚髮皓白,形容憔悴。」(據《三國誌》)短短的兩年時間,一代著名將領於禁竟然落得如此。
回歸曹魏的於禁顯然不復當年,曹丕不授之兵權,也沒有對他昔日兵敗樊城,投降關羽之事問罪,僅以一個安遠將軍的虛職聊以安慰他。後來於禁前去拜謁太祖武皇帝曹操的陵墓高陵時,曹丕命人送來描繪有關羽戰克、龐德憤怒、於禁降服之狀的畫,於禁見到後,便因為覺得丟臉而羞愧得病死去,被追諡了一個中下謚號曰厲侯。
古人最看重名節,昌豨降而復叛,是為不忠不義,所以於禁不念舊友之情怒斬之。樊城之戰,龐德寧死不降,其忠勇得到曹操的肯定。反觀於禁,既敗又降,讓曹操大失所望。事實上對于于禁投降關羽,後世對此並不都是一邊倒的對他進行批評,要知道關羽能決漢水淹於禁七軍,完全是曹仁不懂兵法造成的。司馬懿就認為「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禁這場戰敗的是挺憋屈。西晉鎮南將軍王歆更是對魏文帝以做畫諷於禁進行了批評,認為魏文帝此舉「非帝王之行,亦非君子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