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放著兩個成年兒子不立,為何偏偏立一個幾歲的兒子為太子?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孫權早年英明睿智,在穩固父兄基業,建立東吳政權過程中,做了卓越貢獻。可是他晚年卻變得非常糊塗,尤其在立太子的問題上,犯了一系列錯誤。
如果孫權一開始就立的太子孫登沒有早逝,可能啥事都沒有。可孫登32歲就去世了,那時候孫權還活得好好的,白髮人送黑髮人,這讓孫權非常傷心。更何況孫登還是一個睿智賢明的人,就是在去世的前一刻,還在給孫權舉薦賢才。所以後來,孫權每次說到孫登,都會忍不住痛哭。
孫登去世後,孫權面臨著重新選擇太子的問題。
孫權的第二個兒子孫慮20歲時就病故了,因此他選擇的太子是第三子孫和。
然而這時候,孫權犯了第一個致命的錯誤。他選第三子孫和為太子的時候,又封第四子孫霸為魯王。當然了,封魯王也沒有什麼問題,他的問題在於,他把這兩個人放在一起養,讓他們很隨便地玩兒,給他們同樣的待遇。
孫權之所以有這樣的心理,一是作為父親,想一碗水端平。二是大約也是前兩個兒子先後去世了,所以他才對後面的兒子特別溺愛。
但是,在皇權社會裡,這是很不合規矩的,太子和其他兒子應該是有本質區別的,否則,太子的權威就沒法建立起來,皇權就沒辦法得到鞏固。
直到後來,大臣們多次給孫權提建議,他才意識到這一點,把這兩個人分開來養,區別對待。但這時候已經遲了。反而是第四子孫霸待遇突然變低,心裡對孫和嚴重不服氣,從而造成了「二宮之爭」。
在「二宮之爭」的過程中,接著孫權又犯了第二個錯誤,就是孫霸、孫霸的姐姐全公主,以及依附孫霸的那些大臣們在孫權面前說孫和壞話的時候,孫權選擇不相信孫和,最終把孫和給廢了。
其實比較而言,除了孫登以外,孫和算得上是孫權兒子中最出色的,孫權讓孫和接任太子之位,也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因為有人不斷說孫和的壞話,這就把孫權說糊塗了,最終他選擇不相信孫和,廢掉他。
其實,當孫權賜死孫霸的時候,他已經解決了「二宮之爭」的問題,這時候,就應該好好地把孫和扶起來。可他非要各打五十大板,把孫和也廢掉!
然後孫權犯了第三個錯誤,立7歲的小兒子孫亮為太子。
孫權之所以會立一個7歲的小兒子,應該他是在擔心權臣專政,威脅皇權。因為無論孫和還是孫霸,他們身邊都黨附著一大幫大臣。這兩個兒子上台後,這些大臣肯定會以功臣的身份謀求利益。所以,兩個兒子都不立,就是不想讓權臣有專政的機會。(孫權只立孫策的兒子孫紹為侯,而不是王,也是他害怕他去世後,皇位出現意外的表現。)
重新立一個7歲的小兒子孫亮為太子,這個小兒子身邊,自然沒有權臣,一切都可以從零開始。
不過,讓孫權沒有想到的是,三年後他就去世了。去世的時候,孫亮才10歲,朝政自然掌握在孫綝這些權臣的手裡。等孫亮15歲親政,準備把皇權從孫綝訛手中奪過來的時候,孫綝先下手為強,一年後就把孫亮廢了,接著又找機會把他謀殺掉。
孫權不想讓權臣干政而立小兒子,最終小兒子被權臣給幹掉。不知道孫權地下有知,會怎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