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孫權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東漢建安24年,即公元220年,蜀國將領關羽,在同魏軍廝殺的時候,卻不被吳軍鑽了空子,在麥城被吳國俘虜,後來在臨沮被斬殺。其實,在關羽被斬殺前,也向孫權請求過投降,但是,最後竟然都被孫權拒絕了,這個曾經叱吒風雲的大將,最後還是走向了斷頭台。那麼,孫權為何要拒絕?
關羽,公元161年出生,年輕的時候因為犯了事情,便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後來在公元184年的時候,參加了劉備在涿縣組織的起義軍 。在東漢末年,關羽憑藉著自己一身的本事,在當時馳名天下。
但是,一般人的印象中,只知道關羽是個武藝高超,重情重義的大將軍,而且是個很高傲的人,有自己的風骨,但是,這和他在死前的形象又略有出入。那樣一個人,為什麼會做出投降的舉動來,實在是令很多人不解。
其實,換位思考也不難理解,當時,關羽被俘虜後,似乎也沒有更好的選擇,繼續抵抗,只會讓更多的性命枉死,與其這樣,投降似乎也是一時間最好的選擇。雖說他是個傲氣的人,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能屈能伸,確實是讓人欽佩的。
只是,孫權並沒有答應關羽的請求。在當時,雖說說孫吳之間進行了聯盟,但是這個聯盟早就在赤壁之戰後慢慢失去了意義。所以,在公元219年的時候,孫吳聯盟可以說是名存實亡了,既然都這樣了,對於關羽,孫權似乎也沒有什麼殺不殺的理由了。
其實,孫權並不是一意孤行作出的決定。在關羽提出投降之後,孫權是和朝堂內的大臣們商議過的,只是,鑒於對關羽的瞭解,大家都覺得關羽的投降不可靠,於是,最後一致認同,不能接受關羽的投降,因此關羽也就被斬殺掉。
在這之前,其實關羽也曾在曹操那裡上演過投降。當時,曹操還熱情吧款待了關羽,但是,關羽最後卻「千里走單騎」,還是給逃跑了,回到了劉備的身邊。所以,孫權一方不接受關羽的投降,這大概也是前車之鑒吧。
不過,關羽最後的失敗,跟他自己的性格也是有很大的聯繫的。雖說他確實一生正氣,也很有本事,但是,他在性格上也有自己的缺陷,不僅有些好大喜功,也有些自負。才將孫權想要關羽把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還被關羽給罵了,拒絕了。
所以說,細節決定成敗,在很多時候,其實就已經在為最後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雖說,關羽最後因為被俘而殺 ,但是,後世人還是很喜歡他的。後來關羽的形象還慢慢被神化起來,現在我們還可以見到「關公廟」,尤其是在清朝的時候,關羽還被奉為「武聖」,由此可見,後世人對比關羽,還是特別喜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