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孫權,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跡。
在近代史中,合肥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太平的城市,尤其是和附近的南京、武漢、南昌相比,顯得安靜了很多。但在古代史中,合肥卻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僅三國這一個時期,此地就展開過五場轟轟烈烈的戰役,孫權更是把拿下合肥當作了吳國後期的一項核心任務。那麼孫權為什麼如此看重合肥這個地方,又為何終其一生都沒能得償所願呢?
東吳的戰略需要
自從劉備失去了荊州之後,孫吳政權的實力就大大增強,長江沿線一帶幾乎都在吳國的勢力範圍之下,長江這條黃金水道為吳國提供了絕佳的農業灌溉能力和交通運輸能力。雖然此時的孫吳政權依然不足以和曹魏政權相提並論,但其實力也絕對不可小覷。
雖然形勢一片大好,但孫權自知,如今的亂世局面仍在繼續,若偏安一隅,不繼續發展自己的勢力,很快就會在戰爭中淪為犧牲品。因此,孫權決定向北方進軍。
想要向強大的北方部隊宣戰,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時擺在吳國面前的有三條路:
第一條是東線,需要從長江中下游一帶過江,進軍蘇北平原,進而搶奪山東地區。以現在的戰略眼光看,這是一條不錯的戰鬥路線,但在遙遠的三國時期,這裡的地形實在是難以逾越,曾經曹軍從此地南下時,就在這裡擱了淺。有前車之鑒,吳國必定是不敢輕舉妄動。
第二條是西線,這條路要在荊州沿著漢水一路北上,之後在河南地區與北方大軍交戰。漢水雖然交通比較便利,但是它通往的是魏蜀爭奪最凶的關中地區,吳國完全沒有必要在此地與兩國勢力交鋒。
第三條是渡江後在襄樊上岸,經過南陽盆地走方城通道。這是唯一的一條陸路,但從這裡走不便於軍隊補給,而且南陽盆地威脅重重,隨時都有可能遭遇不測。
所以,這三條道路都有著致命的缺點,在這種左右為難的情況下,孫權看到了合肥這塊風水寶地。
合肥成東吳的命脈
《水經注》中說,每當夏季河水暴漲,施水和肥水都會在一處相會,這就是「合肥」這一城市名字的由來。「施水和肥水」就是南淝河與東淝河,其中的東淝河能夠通向淮河水系,從而順利到達許昌,也就是能直接進入曹魏的中原故地。
由此看來,合肥是孫權進軍北方的不二之選,但是這個理由還不足以讓孫權五次進軍攻佔合肥。事實上,合肥這個地方掌握著整個東吳的命脈。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東吳的地理位置。整個吳國主要由揚州和荊州兩大風水寶地組成,看起來是幅員遼闊,但是,整個國家被大大小小的山區所阻隔,其中暗藏了很多的蠻族,所以吳國絕大部分的城市和人口都集中在長江沿線的那一片狹長地帶。這樣的長條形國土,一旦有一節被打破,必定再難有回天之力。
而吳國最容易被打破的薄弱之處,恰恰就是合肥。上文說過,東吳能夠從東淝河一路北上進入中原,既然如此,曹軍也能輕而易舉地南下伐吳。況且,當時的東淝河河道足夠深,足以讓大型船隻通過,所以魏國但凡出兵,軍隊規模一定不小。大軍一旦進入合肥,再沿著南淝河進入濡須水,就能輕而易舉的登陸採石磯,一舉攻破吳國首都。
無論從攻還是守,合肥對於孫吳政權都至關重要,由此看來,孫權將拿下合肥作為吳國中後期的核心軍事目標,也是情理之中了。
為什麼孫權沒能成功拿下合肥?
為了拿下這個國家命脈,孫權前前後後共組織了五次合肥攻略戰,但結果卻始終不如人意。經過這五次戰役,吳國非但沒能拿下此地,反而把國力越打越弱。按理說,吳國軍隊熟悉水性,在水上作戰有非常大的優勢,但為什麼就是沒能成功呢?
要知道問題的答案,首先要瞭解一下合肥所處的地理位置。合肥的北邊是淮河流域,這一帶處於魏國的控制領域之下;西南側的大別山將合肥牢牢地保護在其中,阻擋了進攻的大軍;而東側則有連片的丘陵,雖然海拔不高,但想要翻越也還是困難重重。
因此,吳國想要進入合肥,只能走江淮丘陵和大別山之間露出的那一段缺口,但北方的魏國想要進入合肥就容易多了,淮河密密麻麻的水道隨時都可以源源不斷的向合肥運輸軍隊。
在這種情況下, 吳國軍隊的行動非常被動,所以在第一次合肥之戰中,孫權在進軍合肥的同時還對西邊的九江下了手,目的就是為了分散曹軍的注意力。但這招並沒有奏效,魏國依然把自己的主要軍力用於防守合肥,所以吳國軍隊只得悻悻而歸。
此後,每一次的合肥之戰,吳國都是敗在了作戰路線少的這一點上。接二連三的失敗讓吳國軍心渙散,就這樣,孫權最終還是沒能拿下合肥這塊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