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是曹魏的第二任皇帝 為什麼曹叡不死司馬懿就沒有機會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叡是曹魏的第二任皇帝 為什麼曹叡不死司馬懿就沒有機會

曹叡不死為什麼司馬懿沒有機會,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魏明帝曹叡,是曹魏的第二任皇帝,父親是曹丕,母親是文昭甄皇后,也就是甄姬,三國少有的美女。曹叡是曹丕的長子,繼承甄姬的美貌,是個帥哥也是個才子,性格剛毅,判斷力強,能包容忠臣諫言。

後世多認為他平庸無奇。就文治或武功而言,他雖較祖父曹操、父親曹丕、叔叔曹植遜色,卻也多有可圈可點之處:他攬大權於己手,尊儒重教,優禮大臣,徵聘賢士,虛心納諫,抵禦蜀、吳,平定公孫氏,將遼東納入曹魏版圖,堪稱有為之君。

曹叡從小相貌俊美,超凡脫俗,又年幼聰慧,博聞強識,過目不忘。祖父曹操對此十分驚異而倍加喜愛,常令他伴隨左右。在朝會宴席上,也經常叫他與侍中近臣並列。曹操曾經評價道:「我的家族基業有了你就可以繼承三代了。」曹叡好學多識,尤其留意研究律法。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十七日,文帝駕崩,年輕的曹叡在洛陽即位,是為魏明帝。在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等人的輔佐下,開始了他十二年的執政生涯。

曹叡處事沉著、剛毅,明識善斷,深諳制衡之道,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幾個輔政大臣形同虛設。藉由戰事多次將曹休、曹真與司馬懿調往邊境,令其停留都城的時間十分有限,有效降低了三人對中央朝政的影響力。明帝巧妙地將四位輔政大臣中實力最強的三人調離中央,成功收攬權柄掌握大權。

在此之後,魏明帝一直牢牢掌握魏國最高權力,在內外戰爭與政策改革上始終是最高決策人,詔令能夠有效實行;在其一朝也未出現足以威脅皇權的權臣;甚至一些遭到群臣反對的決策也能獨斷專行。

明帝在位期間,對外戰事頻頻勝利。在他登基不久,就遇到內外敵人的攻擊,黃初七年(226年)八月孫權攻江夏、襄陽,太和元年(227年)孟達反叛,太和五年(231年),鮮卑與蜀漢聯手進犯, 到青龍二年(234年)為止諸葛亮五次進攻曹魏,234年孫權攻合肥。魏明帝成功地抵禦了這些內外戰爭。

他重用曹真、張郃、司馬懿等著名將領與諸葛亮作戰。235年諸葛亮死後,魏蜀邊境上的情況有所減緩。同年,軻比能被曹叡派遣出的刺客所刺殺,鮮卑「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北疆也得以安定。

景初元年(237年),遼東公孫淵反魏,自立為燕王。此年,曹叡令司馬懿攻遼東,司馬懿遂帶兵四萬,和牛金、胡遵等出征遼東,大破燕軍,殺公孫淵,成功收復遼東。

綜觀曹叡之行事,優缺點各佔一半,其優點是善為軍計、明察斷獄、比較能客人直諫。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殺諫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見的,這算是他的特色。曹叡的最大缺點是奢淫過度,還有一個重要的失誤,則在確定繼承人和輔政大臣方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