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明知「益州疲敝」也要北伐,利用「天下奇才」級別的軍事才能,把司馬懿打得躲在營寨裡,高掛免戰牌不敢動彈。甚至魏國士兵都嘲笑說,司馬懿害怕蜀兵就像見了老虎。
儘管諸葛亮時運不濟,在五丈原犧牲,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被後人銘記了一千多年。
蜀國很弱小,但吳國很強大。吳國佔據江東、荊州,有軍隊20多萬,而且孫權在位威望極高,大將軍陸遜天下知名年富力強。為什麼吳國方面不出兵轟轟烈烈地北伐呢?
首要原因是陸遜太忙了。當時東吳只佔據荊州的三分之二,荊州的大城市襄樊還在曹魏手中。
東吳方面是大都督陸遜鎮守荊州,而曹魏方面的守將則是司馬懿。《三國演義》的司馬懿和諸葛亮戰鬥了六次,現實卻是《三國誌》裡記載的兩次。荊州沒有蜀漢的地形防守優勢,陸遜為了防守司馬懿偷襲荊州不敢有一天鬆懈,並沒有諸葛亮出入漢中的從容。
還有吳國的內政也不穩定。孫權稱帝之後有了一些驕傲心裡,對政務非常懈怠,為此張昭總是勸諫也無濟於事。而且孫權正在進行江東政權本土化運動,對江東本地大家族的代表陸越看越不順眼,陸遜想帶兵出征根本不被允許。
除了內外部條件不允許陸遜出兵,在制度上陸遜也沒有優勢,根本不能和諸葛亮相比。諸葛亮出兵的的優勢有三個。
第一是大權獨攬。
俗話說「官大一級壓死人」,諸葛亮之所以能調動蜀國主力部隊作戰,主要憑藉著劉備的「托孤」,讓皇帝劉禪以對父親的態度對待諸葛亮,所以諸葛亮能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要知道蜀國的總兵力也就十萬人,而諸葛亮每次都能調動十分之九的兵力,這是姜維都比不了的。
再看陸遜的權力就明顯不如諸葛亮了,儘管陸遜被孫權任命鎮守荊州,是真正的重用,但也限制了陸遜的發揮空間,陸遜離開荊州一天都不被允許。其次是孫權一直大權在握,陸遜名義上是丞相,其實是一個地方官。
第二是派系分明。
諸葛亮的蜀漢內部也有矛盾,甚至還比東吳更加嚴重。因為蜀漢的政權鬥爭是外來士族對抗本土士族,需要諸葛亮一直壓著才不會出事。而東吳政權則是幾個派系的鬥爭,沒有把孫權趕跑的意思。
可惜凡事都是有利弊,諸葛亮手下派系分明,所以用起來得心應手,比如趙雲、張苞、關興、魏延等人對諸葛亮都非常忠誠,諸葛亮指揮沒有任何壓力。
也就是說,諸葛亮北伐用的都是自己人。
而陸遜就差多了,首先他自己就是江東的陸姓大族,屬於孫權防備的豪強。陸遜手下的將軍派系很亂,有很多人都不服他,還不能將他們都趕走。這也就是孫權在劉備大軍壓境時候,把自己的天子劍賜給陸遜的原因。
第三是進退自如。
從地形上看,東吳卻是不如蜀漢好的。首先是防守問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漢地形險峻,如同一個保險箱,可以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而東吳卻沒有這種天險,整個長江防線幾千里,只能靠陸遜不停地經營荊州防線,能自由調動的兵力其實很緊張。
從進攻的角度看,東吳地形更吃虧。諸葛亮的戰略目標一直是拿下涼州,戰領長安,獲取曹魏的戰馬供應地,這樣蜀漢就有騎兵了,總兵力也不需要超過十萬。
但孫權如果想進一步,必須拿下徐州,而徐州是四戰之地,沒有十萬人守不住,戰爭規模太大孫權打不起。
陸遜的能力不在諸葛亮之下,但名氣不如諸葛亮,也有一些運氣差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