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成名的諸葛恪
居住於丹陽山上的山越民風彪悍,不服王化,孫權為之頭痛不已。山越不僅拒接徵召,還經常襲擾外地平民,丹陽山勢險峻,百姓崇尚武力,歷任丹陽太守都對這群強盜無計可施。然而諸葛恪卻主動請求出任丹陽太守,並且誇下海口說:「只需要三年時間,就可以得到四萬甲士。」當時別說其他人,就連他的父親諸葛瑾都不相信他說的話,只有孫權選擇相信諸葛恪,任命他為丹陽太守。諸葛恪最終也沒有讓孫權失望,最終收服山越,完美的完成任務,收編4萬丹陽兵,成為東吳最精銳的部隊,大大提升了東吳的軍事實力。
諸葛恪還派兵襲擊魏國的舒縣,俘虜舒縣百姓而還。與陸遜等保守派不同,諸葛恪是堅定的北伐派,他曾經派遣偵察人員觀測壽春附近地形,自認為已經瞭解了魏國佈防情況以後,提出攻取魏國的壽春的建議,但是孫權認為時機不夠成熟,拒決了諸葛恪的建議。
陸遜去世以後,諸葛恪官拜大將軍。公元251年,孫權臥病在床,效仿劉備托孤諸葛亮,將年齡幼小的孫亮托付給諸葛恪。第二年,孫權病逝,魏國大將軍司馬師乘孫權新亡,政局不穩定之際,率軍進攻東吳,魏軍兵分三路:王昶、毋丘儉分別攻打南郡、武昌;諸葛誕與胡遵,率兵進攻東興;南郡、武昌一路由司馬師統一調度以引誘吳軍主力防守,實際主攻的是進攻東興那一路。
但是諸葛恪識破了魏軍的計策,命令南郡、武昌守軍堅守待援,親率4萬主力救援東興,而魏軍進攻東興的部隊達到七萬人,即兵力對比接近2:1。孫權每次進攻合肥出動的兵力都在十萬以上,而東興告急,諸葛恪卻只帶4萬支援,其一是他對自己的軍事能力是非常自信的,其二則是南郡、武昌雖然不是魏國主攻方向,但是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必須要留下後備部隊隨時支援二地,諸葛恪面對的不是普通人,是他的叔叔諸葛誕。諸葛誕也是魏國著名將領,軍事能力不可小窺。然而東興之戰,以諸葛恪大獲全勝結束,魏軍死者以萬計,王昶、毋丘儉得知東興大敗,只得率軍撤退。東興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諸葛恪因此一戰成名。
驕傲自滿的諸葛恪
然而,東興之戰的勝利讓諸葛恪產生了驕傲的情緒,他自認為軍事才能天下無雙,能夠做到他叔叔諸葛亮都做不到的事情——統一天下。於是諸葛恪在打退魏國進攻後不久,便厲兵秣馬,準備出兵伐魏,但是遭到群臣反對,朝臣大多數認為伐魏時機未到,而且諸葛亮/姜維多次北伐,先帝孫權五攻合肥都沒有成功,何況諸葛恪呢?其實並不能說他們的擔憂就是有道理的,諸葛亮,姜維,孫權失敗了,諸葛恪就一定會失敗麼?北伐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北伐一定不能成功呀。諸葛恪北伐的決定並沒有錯,至於最終的失敗只能說是天意,怎能以成敗論英雄呢?
諸葛恪北伐是準備得比較充分的,他不僅是自己出兵,還聯絡了蜀漢的姜維協同北伐,就這樣,諸葛恪力排眾議,率軍強攻合肥新城。原本新城即將被攻破,但是新城守將張特欺騙諸葛恪,說魏國法律規定堅持一定天數投降不會牽連家人,假裝投降諸葛恪,騙得諸葛恪停止進攻新城,實際上卻暗中修補防禦工事,到了約定的日期,張特拒絕投降,諸葛恪知道自己被騙,可是已經太遲了。
實際上諸葛恪距離勝利真的很近,如果不是被張特忽悠,諸葛恪是可以攻破新城的,而新城到淮河一線幾乎無險可守,諸葛恪攻破新城等於攻破了魏國東線防線,奪取新城以後,完全有能力乘勝奪取淮河以南的大片土地。諸葛恪失敗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太驕傲自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