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年1月,司馬炎脅迫魏主曹奐禪位於己,改國號為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王朝。禪位大典結束後,魏主曹奐被貶為陳留王,遷居金墉城。臨行前有一位司馬氏的宗族前往拜辭,此人握著曹奐的手,淚流滿面,不能自已,哽咽說:「臣到死的那天,也是大魏純臣。」
按理說以晉代魏,獲益最大的莫過於司馬氏家族了,他們從普通臣子晉陞為天潢貴胄、皇室宗親,那為何還會有人說自己到死也是大魏的臣子呢?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位不參與、不支持司馬氏篡位的人竟然是司馬懿的親兄弟,也就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叔祖,此人名叫司馬孚。
司馬孚,字叔達,180年出生。司馬孚的父親名叫司馬防,此人共有八子,依次為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司馬馗、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兄弟八人頗為知名,因表字中均有達字,時稱「司馬八達」。
作為老三的司馬孚性格溫厚廉讓,以貞白自立。司馬孚出仕較晚,最初擔任曹植屬下的文學掾,後來陞遷為太子中庶子,輔佐曹丕。220年,曹操病死,群臣相聚號哭,無復行列,司馬孚在朝堂上厲聲吼道:「今大行晏駕,天下震動,當早拜嗣君,以鎮海內,而但哭邪!」在司馬孚的組織安排下,曹丕得以順利繼位。
曹丕在位期間,司馬孚因反對東征並未得到重用,直到226年,曹叡繼位。曹魏想啟用司馬孚,便問身邊的人:「司馬孚可有他兄長的風範?」身邊的人回答:「和他的兄長很相似。」曹叡說:「我有司馬懿兄弟二人,還有什麼可擔心的?」於是任命司馬孚為度支尚書,負責管理國家財政。
239年,齊王曹芳繼位,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政。後來曹爽專權,司馬孚並未向他兄長那樣,處心積累的謀劃,只是端正自己的行為避免被人陷害而已。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奪取政權,司馬孚依然守身正己。
司馬孚雖然一直是文官,但也頗具軍事才能。早些年諸葛亮多次入侵關中地區,由於邊境的士兵不能抵擋,每次都需要調集朝廷的軍隊奔赴戰場,倉猝間總是來不及準備。為此司馬孚獻策,他提出選步騎二萬部隊駐守關中地區,分為兩部,以作交戰之用。此外他還建議,關中地區連年交戰,糧食物資儲備不足,從冀州調集農夫五千人屯於上邽,秋冬訓練,春夏屯田。此後關中物資充實,對待蜀國的進攻也有應對。
253年,東吳權臣諸葛恪親率二十萬人伐魏,圍攻要塞新城,司馬孚率諸軍二十萬防禦。大軍到達壽春時,諸將想迅速出擊,司馬孚卻說:「進攻的一方,是要消耗大量人力才能成功的,暫且使用詐巧,不要與敵人力爭。」故意滯留了一個多月才進軍,此時吳軍士卒疲勞,加之瘟疫流行,於是望風而退。司馬孚率軍乘勝追擊,因而大獲全勝。
司馬孚性格謹慎,在二哥司馬懿執政之際,他有意避免過多地參與政事,而後司馬氏幾次廢立皇帝,他也未參與謀劃。司馬師、司馬昭因司馬孚是長輩,也不敢逼迫這位三叔。
260年,魏主曹髦因不滿司馬昭專政,率宮人準備討伐司馬昭,結果於宮門處被殺。百官均不敢奔喪,唯有司馬孚前往。鬚髮皆白的司馬孚首枕其股(讓死者的頭枕在自己的腿上,這是古代臣下對橫遭殺害的君主表示哀痛之禮),失聲痛哭道:「殺陛下者臣之罪!」還上奏要求緝拿兇手。司馬孚明知幕後真兇就是他的二侄子司馬昭,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司馬昭只好讓直接行兇者成濟、成倅兄弟做了替死鬼。
266年,司馬炎稱帝建晉,才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之後司馬炎封司馬孚為安平王,食邑四萬戶,進拜太宰、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相當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每次宴會時,司馬炎都讓司馬孚乘車上殿,自己則降階相迎。就座後,司馬炎親自獻酒祝壽,以家人之禮對待。司馬孚可謂尊寵至極,但卻不以為榮,常有憂色。
272年,經歷漢末、三國、西晉的司馬孚病死,終年93歲,可謂高壽。臨終前遺令,「有魏貞士河內溫縣司馬孚,字叔達,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終始若一,當以素棺單槨,斂以時服。」
關於司馬孚,歷史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說他是忠厚長者,明人方孝孺評價道「孚當廢弒之際不失臣禮,使曹氏之臣皆能如孚,師、昭雖暴終不敢奪魏而自立也。」但也有人說,司馬孚一直在作秀,是一位好的政治演員。
我倒覺得司馬孚其實並不高尚,但也不至於是奸詐無比,作為傳統的讀書人,是終於自己的國家,還是終於自己的家族,他陷入一個忠孝難兩全的矛盾中,難以自拔。他無法改變司馬氏篡位的結局,只能通過不支持的「中立」態度來維繫自己最後的信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