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還是一代昏君,哪個才是真實的劉禪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千古一帝還是一代昏君,哪個才是真實的劉禪

劉禪是「千古一帝」還是一代昏君?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三國網小編一起看下去。

有人說,劉備選擇阿斗繼承皇位是一個錯誤,阿斗將蜀漢拱手讓給曹魏,還有人說,劉備選擇阿斗是明智的,劉禪在位期間,蜀漢風調雨順,政局穩定,劉禪還被認為是千古一帝。哪個是正確的呢?

其一,劉禪在位40年,沒有大的叛亂。

和曹魏249年發生的高平陵之變,東吳孫峻、諸葛恪專權相比,蜀漢在這40年中,幾乎沒有宮廷政變。劉備死後,「相父」諸葛亮掌權,「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把蜀漢內外治理得國泰民安,不需要劉禪多動腦筋。劉禪只需要逢年過節主持祭祀儀式即可。

在諸葛亮之後,是蔣琬、費禕、姜維先後掌權,他們都能在劉禪的領導下安安分分地辦事情,沒有想過叛亂,奪權之類的事情。這40年中,劉禪始終牢牢抓著蜀漢朝政大權,沒有旁落。而同時期的曹魏、東吳,都因為皇權更迭,大權旁落,還因此發生了兵變,血流成河。

其二,劉禪識時務,知進退,為保全成都老百姓,開城投降。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小路,消滅諸葛瞻七萬御林軍,進入蜀漢腹地,包圍成都。此時的劉禪面臨兩個抉擇,即血戰到底,還是開城投降。這是一個艱難的二選一,劉禪思索良久,不能決斷。

這時的蜀漢,還有不少遠在邊關的精銳軍隊,如劍閣的大將軍姜維、南中都督霍弋、巴東太守羅憲,這些都掌握重兵。如果劉禪在成都組織御林軍抵抗鄧艾的進攻,與城共存亡,再發出勤王令,讓這些邊關軍隊回援,應該有八成的把握吃掉鄧艾軍隊,轉危為安。

可是,他在投降派譙周的勸說下,為了保全成都的老百姓,選擇了開城投降。其實早在劉備包圍成都時,益州牧劉璋就為了益州的老百姓免受戰爭之苦,開城投降過。現在,劉禪也是同樣的選擇,他們都是為了保全老百姓,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好君主。

其三,劉禪發揮出「影帝」水平,成功騙過司馬昭,安度晚年。

劉禪投降後,雖然經過鍾會、姜維之亂,也沒改變投降的事實。他於公元264年進入洛陽,受到晉公司馬昭的隆重接待,被封為安樂公。在宴會上,演奏蜀中樂曲和歌舞,這讓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一個個低頭流淚,沉默不語,而劉禪喜滋滋地欣賞樂曲。這時,司馬昭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回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這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也。」也就是後世所說的「樂不思蜀」。劉禪知道自己的處境,知道這是司馬昭對自己的考驗,如果自己一個回答不好,可能招來殺身之禍。自己一個人身死是小,如果連累了蜀漢舊臣及老百姓,罪就大了。因此,他效仿父親劉備當年「驚雷失筷子」的手法,來了個「樂不思蜀」,安全過關,得享晚年。《漢晉春秋》中記載如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總結:如果說劉禪是一個「千古一帝」那明顯是誇大了,也不符合歷史事實。如果說劉禪昏庸無道,殘暴不仁,也有失偏頗。

根據以上三點,劉禪應該是一個能掌控朝局,不被架空的皇帝。他還時時為自己的老百姓考慮,能認清時事,做出了恰當的選擇,保全了益州老百姓,自己也安度晚年。他雖然不是「千古一帝」,也不是其餘亡國之君那樣的無能之輩。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