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十常侍之亂背後的故事,歡迎閱讀哦~
十常侍之亂,是東漢帝國政治生活的標誌性事件,動亂發生後,董卓趁亂以武力掌握朝政,皇權虛設,天下進入諸侯割據時期,剩餘的三十年其實是生命終結前的倒氣。從「生理」意義上講,十常侍之亂後,東漢政權就已經消亡了。
所以,歷史上一直認為,以張讓、趙忠為首的十常侍,就是東漢帝國滅亡的罪魁禍首,宦官政治,也被當作東漢政治腐敗的重要標誌。
固然,東漢末年的宦官們,就像帝國腐爛軀體裡的蛆蟲,加速了政權的敗亡。不過,將政權滅亡的責任推給他們,有點委過之嫌。尤其是十常侍之亂,從頭至尾都是由士族集團作為幕後推手,導演的一場政治動亂,袁紹就是最重要的骨幹分子,十常侍其實是事件的受害人!
所以,嚴格意義上講,十常侍之亂應該叫「袁紹之亂」,是袁紹一把推倒了漢帝國的危牆!
袁紹一路煽風點火,掀起驚天駭浪
中平六年四月,漢靈帝駕崩,西園中軍校尉,宦官蹇碩計劃按漢靈帝遺願,擁立王美人之子劉協為帝。不過難度很大,何皇后的哥哥,大將軍何進在宮門外結集大軍,擺出一副隨時殺進宮裡的架勢。
蹇碩軟了,只好宣佈擁立何皇后的兒子,十三歲的劉辨為帝,史稱少帝。
劉辨登基後,何太后臨朝聽政,何進與太傅袁隗共錄尚書事(即輔政大臣),袁隗就是袁紹的叔叔。袁紹與何進的親密交往,就開始於袁隗錄尚書之後:
「袁紹亦素有謀,因進親客張津勸之曰:『黃門常侍權重日久,又與長樂太后專通姦利,將軍宜更清選賢良,整齊天下,為國家除患。』進然其言。」
長樂太后是指漢靈帝的母親董太后。袁紹指出,要想整治天下,就要選拔賢良,剷除宦官勢力。何進非常贊同他的意見,詔袁紹為司隸校尉。在袁紹的推薦下,包括逄紀、何顒、荀攸等一批士人,成為何進的心腹。
這是袁紹的第一發子彈:向何進推薦士族精英分子,為剷除宦官集團做準備。
何進掌權後,蹇碩害怕何進報復,想聯手常侍趙忠、郭勝等人,對何進實施暗殺。結果趙忠、郭勝卻把蹇碩的計劃悄悄透露給了何進,何進不費吹灰之力,就捕殺掉蹇碩。
蹇碩一死,鬥爭本該結束了,但袁紹的一席話,讓事件風波再起。袁紹提出要對宦官們實施無差別滅絕政策,以防後患叢生:
「前竇武欲誅內寵而反為所害者,以其言語漏洩,而五營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將軍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並領勁兵,部曲將吏皆英俊名士,樂盡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贊之時也。將軍宜一為天下除患,名垂後世。」
何進一聽好主意,立刻找妹妹何太后商議,沒想到被何太后一口拒絕了:
「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且先帝新棄天下,我奈何楚楚與士人對共事乎?」
宦官統領後宮是慣例,你把他們都殺掉,以年輕的郎官代替,先帝剛剛去世,你讓我一個寡婦,日夜跟小郎官們混在一起,這算怎麼回事?
何進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沒主見,權力比能力大,一聽妹妹這麼說也有道理,不由猶豫起來。
袁紹的第二發子彈沒有打響。他怕何進改變主意,決定趁熱打鐵,再拱拱火:
「欲誅其放縱者。紹以為中官親近至尊,出入號令,今不悉廢,後必為患。而太后母舞陽君及苗數受諸宦官賂遺,知進欲誅之,數白太后,為其障蔽。」
何進想搞個折中方案,只誅殺為首幾名宦官,袁紹說,現在如果不斬草除根,將來必定後患無窮。可惜又受到何進的母親和弟弟的阻擾,袁紹的第三發子彈又啞火了。
接著,袁紹打出了一枚「火箭炮」:
「詈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
太后不是不同意嗎,你也不好違抗懿旨,那就引外兵入京,通過他們來脅迫太后!何進一拍大腿:秒啊!於是雙管齊下,一面給董卓下令,引西涼兵入京,一面派親信王匡和鮑信回鄉招募勇士。
一個貽害天下的決策就這麼定下了!
果然何太后害怕了,下令把太監們遣散回家。太監們也開始自救,他們一邊找何太后、舞陽君(何進之母)及何苗(何進之弟)求情,一邊集體登門,在何進面前哭倒一片。
袁紹大喜,大將軍,趁機動手,幹掉他們!
何進不該軟的時候又軟了,他動了惻隱之心,勸太監們說:「天下匈匈,正患諸君耳。今董卓垂至,諸君何不早各就國!」董卓馬上就到了,你們趕緊回家吧。
袁紹差點氣背過去:「交構已成,形勢已露,將軍復欲何待而不旱決之乎?事久變生,復為竇氏矣!」再不行動,你就要遭遇當初竇武被宦官反殺的悲劇了!
何進依然不聽。袁紹再次扔了一顆炸彈,他假冒何進的命令,讓各州郡迅速抓捕宦官們的親屬。
被逼得走投無路的宦官們終於反擊了,他們詐稱要與何太后做一次告別,又進入宮中,又以太后召見為由,將何進騙入嘉德殿,就在這個地方,宦官們砍下了何進的人頭!
袁紹等人得到何進遇害的消息,帶人殺進宮中,對太監們實施無差別屠殺,這場昏天黑地的虐殺,導致二千多名太監死於非命,當然也包括張讓等十常侍在內。動亂發生後,董卓乘勢劫持了逃難中的皇帝,從此,政權落入董卓手上。
這就是十常侍之亂的過程。
十常侍之亂,袁紹到底安的什麼心
從以上過程可見,所謂十常侍之亂,其實是袁紹一手挑起的事端,無差別屠殺宦官既無必要,也不可行。那麼,袁紹為何要出此下策呢?他與太監們之間,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
袁紹對太監們的仇恨,來自於以十常侍為首的太監們,阻擋了豪門士族集團對朝政的掌控權。
整個東漢二百年的歷史,其實就是圍繞皇權,由豪門士族集團、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三大政治集團之間的博弈。桓靈二帝時期,隨著皇權與宦官集團的聯合,士族集團遭受重大打擊,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兩次「黨錮之禍」。
一般認為,黨錮之禍是宦官集團對士族集團的血腥鎮壓,其實不然。禍端的起因是豪門士族集團過於強大,對皇權形成了嚴重威脅,皇權只能借由宦官勢力,打擊士族集團,這就是東漢末年宦官勢力強大的原因。
宦官集團其實不能叫做政治勢力,他們對皇權的依賴性太大,不能形成長期穩定的利益集團,只是皇權的附屬品。所以黨錮之禍本質上是士族集團與皇權的矛盾,而不是與宦官集團的矛盾。但是士族集團不能把矛頭直接指向皇權,這與儒家思想不符,打擊宦官集團,說白了是士族集團的「指桑罵槐」。
說到這裡,袁紹的野心表露無遺:幹掉皇權的爪牙,讓士族集團掌控朝政,實現士族集團與皇權共治天下的夢想!
袁紹的計劃有三步:第一步借助外戚勢力,清洗宦官勢力;第二步讓士族子弟代替宦官,從此內外朝都被士族集團把控;第三步廢掉外戚勢力,讓士族集團成為支撐皇權的唯一政治勢力。
前兩步計劃在動亂中已經明確顯露,假如這兩部計劃都得以實現,朝中是什麼格局?外朝官一把手是袁隗,掌握決策權的內朝官,除了何進一名外戚,剩下的都是士族集團成員,本來能力就不足的何進,他能是士族集團的對手嗎?
如此一來,最大的受益人就是士族集團,準確地說,是以袁氏為首的豪門集團!到那時,袁家可就遠不是「四世三公」了!
這就不難理解袁紹為何如此瘋狂了,瘋狂得連士族集團內部同仁,都覺得他不可理喻!曹操說:
「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至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他認為皇帝只要不給宦官權力,他們立刻就是小綿羊,殺一兩個元兇就可以了,召外兵誅殺宦官,必敗無疑。陳琳也提出反對意見:
「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髮耳。但當速發雷霆,行權立斷,則天人順之。而反委釋利器,更微處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祗為亂階耳!」
以你的權勢,殺幾個宦官如同用大火爐燒幾根毛一樣簡單,現在召外兵,就好比手拿著利刃,卻把刀柄交到別人手中,國家大禍不遠了!
這麼淺顯的道理,何進不懂,袁紹難道不懂嗎?不可能的。曹操和陳琳的目標是剪除宦官集團過於膨脹的勢頭,以何進的實力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做到,不需要大動干戈。袁紹則不然,他希望把事情搞大,大到要讓皇權周邊寸草不生,除了豪門士族集團!
所以,不是袁紹糊塗,而是他故意為之!曹操、陳琳算不上豪門士族,所以他們的思想出發點跟袁紹不一致,一時也無法看透袁紹的心機。我估計,這盤大棋背後,應該有袁隗的影子。
從豪門士族到門閥集團,十常侍之亂是征程的起點
如此看來,十常侍之亂其實就是袁紹出於私利,一手導演的政治悲劇。兩個意外情況的出現,讓袁紹失去了對局勢的控制:一是何進不聽勸告,導致他被宦官反殺,群龍無首的中央軍失去了對抗董卓的能力;二是動亂中少帝一行意外落入董卓之手,成了人質。倘非如此,袁紹的計劃就成了!
那麼,袁紹就是東漢滅亡的罪魁禍首嗎?也不能這麼說,東漢末年的政治鬥爭,早就掏空了帝國的元氣,袁紹只是推倒那堵危牆的手,沒有袁紹,這堵牆早晚也會倒塌。
那麼,到底誰該為東漢帝國的滅亡買單呢?對不起,沒有責任人,東漢滅亡只是歷史發展的必定結果,甚至可以說,東漢政權只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載體,它承載的歷史責任就是:培育豪門士族集團走向政治寡頭,為豪門士族集團向門閥集團發育,提供孕育的母體!
秦朝建立後,西周建立的宗法制被拋棄,宗法制的破滅,讓皇權的支撐力量宗室勢力土崩瓦解,誰能來替補這個空白,成為皇權的護法金剛呢?外戚勢力、宦官勢力和士族勢力輪番登場。
歷史證明,無論宦官集團還是外戚集團,都因其固有的短板,不能形成長期穩定的政治勢力,只有強大文化基因注入的儒家士族集團,才是未來政治生活的主角。
自西漢中葉以來,儒家士族集團經歷了武昭宣三朝的發展期,元成哀平四朝的士族階級成型期,新朝的士族豪門形成期,東漢開國之初的士族豪門集團與皇權的結合期。這四個階段,士族集團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強大,從政治生活的邊緣到中心,他們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當一個組織利益集團化之後,走向壟斷是必定的政治訴求,東漢的歷史,就是一段豪門士族集團,對抗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讓自己走向政治寡頭——門閥集團的過程。
侍之亂,正是他們從豪門士族邁向門閥的起點!
綜述
總之,十常侍之亂並非史書所說,由宦官主動挑起的政治動亂,而是袁紹及其背後的士族豪門集團,下的一盤政治大棋。因為何氏外戚內部的意見分歧,及何進的個人能力缺陷,導致事件發生意外,被軍閥勢力強行干預,從而終結了東漢的政治生命。
從政治的複雜性來看,袁紹將集團利益的獲取,寄希望於一場簡單的政治事件,失敗的結果也是必定的。
本質上講,十常侍之亂就是一場政治框架重構前的爆破點,是豪門士族集團向門閥集團發展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