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好友最後分道揚鑣,揭秘曹操與袁紹的故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昔日的好友最後分道揚鑣,揭秘曹操與袁紹的故事

在歷史長河中,曹操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麼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三國網小編為您解讀。

《魏書》四七《盧淵傳》孝文帝答盧淵諫表,曰:「曹操勝袁,蓋由德業內舉,……定非弊卒之力強,十萬之眾寡也。」

孝文帝理解曹袁勝敗,涉及社會政治深度。在我看來,曹操「德業內舉」,關鍵在於他對當時極具影響的世家大族這一社會階層有較清醒的認識,採取了適度而又有效的彈性政策之故。

袁紹出身顯貴,孟氏《易》是祖傳的家學。他頗有沽名釣譽的本事,在濮陽長的任內博得了一點「清名」。他「折節下士」,交遊廣闊,而又自命不凡,「不應辟命」。這是世族子弟觀察風向、待機而行的一種慣用手腕。大宦官趙忠對袁紹起了疑心,說:「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果然沒有多久,由於黃巾起義而暫停下來的官僚士大夫同宦官的鬥爭,就由這個貴公子而兼名士的袁紹重新挑起。

而曹操呢,祖先沒有給他留下一個「清白」的身世,一切都得靠自己去爭取。雖然個別有地位的人給他加過「名士」的桂冠,但是「贅閹遺丑」實際上是難於擠進名士行列的。他努力向官僚士大夫靠攏,而同宦官勢力疏遠。他上書皇帝,替被宦官殺掉的官僚名士陳蕃、竇武鳴冤。他的志向是「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他自述幼年「孤苦」,「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受孔孟熏陶較少,更沒有袁紹那樣的家學淵源。不過他還是被認為「明古學」,而這一點正是他能在朝廷做官的一個重要條件。曹操還同袁紹一樣「好為遊俠」,兩人結成了朋友。

為什麼曹操和袁紹沒有早早分手呢?枯木朽株一樣的東漢政權完全喪失了自我調整的能力,處在無可挽救狀態。雖然地主階級的個別思想家發出過一點清醒的呼聲,可是要像他們那樣在保存東漢政權的條件下走出一條刷新政治的道路,是根本辦不到的。黃巾起義揭開了社會矛盾的大蓋子,但這個蓋子馬上又被摀住。所以還要等待,要等到東漢朝廷無法自存的一天。那時候,也只有到那時候,對症的醫方才能開得出來,曹袁分野才能明朗。

這並不是說早年的曹操和袁紹就沒有什麼分歧,只是說分歧沒有達到對立的程度。曹操居官行法不避豪強又在濟南「禁斷淫祀」,袁紹都沒做過。袁紹殺宦官,召董卓,曹操認為魯莽,表示反對。曹操比較有深謀遠慮,不安於東漢統治的現狀,這就決定了曹袁分歧勢必進一步擴大。

董卓入京,東漢政權的軀殼徹底破碎。地主割據武裝好像從地底下湧出來的一樣。他們有的是聞名的世家大族,有的是大小土豪;有的打起州郡的旗號,有的舉族自保以觀形勢。他們「大者連郡國,中者嬰城邑,小者聚阡陌」,名曰討董卓,實際上是搶地盤。他們一夥又一夥,「饑則寇略,飽則棄余,瓦解流離,無敵自破」。鬥爭形勢錯綜複雜,但世家大族仍然是舉足輕重的力量。

局面如何收拾?地主階級中各種不同的人物,都要回答這個問題。袁紹和曹操逐步地作出不同的回答。這一對過去的朋友,日益接近分道揚鑣的時候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