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評價劉備,說他「弘毅寬厚,知人待士」,有「英雄之器」。縱觀劉備一生,跟著他奔波四海、縱橫天下的人不少,用現在的話說,跟隨劉備的人大多數都是「鐵桿粉絲」,很少有人半路上「跳槽」的,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可以說,這是劉備能夠容人,善於檢討自己有直接的關係。黃權的離蜀歸魏,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黃權是巴西閬中人,原來是劉璋手下的一名官員。黃權有智謀,看問題非常深刻。劉璋聽從了張松的建議,準備迎接劉備入川抗擊張魯,黃權勸諫說:「左將軍劉備驍勇善戰,現在請他來,若用對待部曲那樣的方式對待他,則不能滿足他的要求,若以賓客之禮對待他,而一國又不能讓兩個國君同時並存。如果客人的處境穩如泰山,那麼主人就會有累卵之危了。現在只可以關閉國境,等待黃河水清天下安定。」
可惜劉璋聽不進去,還是把劉備迎接進了西川。可能是嫌黃權在身邊耳朵根子不清淨吧,劉璋把黃權派到了一個縣裡去當縣長。劉備圍攻成都的時候,手下的將領分別攻佔益州內的各郡縣,各郡縣也望風而降,惟有黃權關閉城門堅守不投降,一直等到劉璋投降了以後,黃權才投降了劉備。劉備讓黃權代理偏將軍。漢中之戰,由於黃權謀劃準確,劉備取得了勝利。劉備做漢中王的時候,仍然兼任著益州牧,任命黃權為治中從事。
應該說,黃權這個人是個忠義之士,劉備對待他也不錯,那他為什麼會背叛劉備呢?事情還得從劉備東征伐吳說起。
劉備稱帝伐吳,說是為關羽報仇,黃權勸阻說:「吳人驃悍善戰,而且我們是順流而下,容易進攻卻難以退卻,我請求您允許我作為先驅去試探敵人虛實,陛下應該在後面坐鎮。」可惜劉備沒有聽從。不過,劉備還是比較重用黃權,任命他為鎮北將軍,讓他督帥江北的軍隊防禦魏軍。
劉備在江南作戰,和吳國軍隊在夷陵相持。吳國的前線大將是陸遜,他開始採取堅守的策略,待劉備懈怠時突然對劉備的營寨發起攻擊。劉備大敗,只好退回到永安(原名魚復)。由於劉備敗退走的是旱路,舟船已經全部捨棄,黃權的江北軍返回蜀國的退路完全被切斷了。黃權沒法回蜀國了,只好率領人馬投降了魏國。
封建時代是家族為單位的社會結構,有功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有重罪時也是要株連家族。黃權投降了魏國,有關部門按照法律,報告劉備說要收捕黃權的妻子兒女。劉備卻說:「是我辜負了黃權,而黃權沒有辜負我。」於是不但沒有治罪,對待黃權家人還和以前一樣。
首先是黃權提出來一個正確的建議,劉備沒有實行,以至於導致了夷陵之戰的大敗。劉備征伐東吳,一路行進五六百里(陸遜語),作為一軍統帥都不應該處在突前的位置,何況是劉備已經當了皇帝!如果劉備能夠聽從黃權的建議,讓黃權去當一個先鋒,劉備坐鎮後面指揮,這是一種最常用的用兵方式。這樣的用兵方式,即便是不能取勝,也不會大敗,至少不會是慘敗而歸。這是劉備首先辜負了黃權的地方。其次,由於劉備多次挑戰陸遜都不應戰,誘敵之計也沒有令陸遜上當,再加上已到暑季,將士不勝其苦,劉備只好暫時安營紮寨,想等到秋季天氣涼爽了再戰。但是,劉備卻犯了一個大錯誤,將水軍的舟船捨棄,讓水兵轉移到陸地上。
這不但失去了「水陸並進」,相互策應的優勢,還自己切斷了江南江北的聯繫。正是由於這個錯誤的決定,當他江南失敗後,黃權回蜀的歸路被陸遜切斷了。自古蜀道難行,劉備東征的後勤供應本來就很困難,後路被斷,黃權除了投降,只有戰死或餓死。出現這種局面,也是因為劉備捨棄舟船所致。再次,黃權投降的是曹魏而不是東吳,這讓劉備心理上稍微能夠接受。因為劉備征伐的是吳,敗也是敗在吳國人手裡,就眼下來說,敵人是東吳。黃權沒有投降東吳,就是沒有投眼下之敵。因為黃權對曹魏只是防備,兩家在這段時間也沒有發生戰事,所以劉備在心理上是可以給自己一個安慰的。
最後,劉備這也是一種用於承擔責任的態度。應該說,他和黃權是相知的,他知道,黃權這是情不得已,並不是一種見利忘義式的背叛。黃權到了魏國以後,魏文帝曹丕對他說:「你背叛了叛逆者,效命於順應天意之人,是要想效仿陳平和韓信嗎?」陳平和韓信原來都是項羽的部下,後來都離開了項羽來到了劉邦身邊。劉邦能夠最終打敗項羽,這兩個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曹丕這樣說,是想借黃權之口來證明,他就是那個必將統一天下的承天命的劉邦。但黃權卻回答說:「我身受劉備厚恩,不能投降吳國,回蜀又無路可通,所以才歸順了魏國。況且敗軍之將,能免於一死就很幸運了,還談得上什麼追慕傚法古人!」黃權的這番話反而受到了魏文帝曹丕的欣賞,因為黃權說的既是事實,又反映了他不是一個忘恩背主之人。因此,魏文帝給了黃權很高的待遇,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封他為育陽侯,加官侍中,還讓他陪同著坐一輛車子。
但是,黃權並沒有因為自己受到重視而忘乎所以,他知道自己,也知道劉備,因而也覺得自己對不起劉備。有來自蜀國的人說劉備殺掉他的妻、子,黃權認為這不會是事實,並沒有給家人發喪,後來證實果然是謊言。黃權到魏國一年後劉備去世,消息傳來,魏國群臣相互慶賀,只有黃權沒有一點兒歡容。不僅如此,黃權還不詆毀蜀國,不說蜀國人的壞話。這從司馬懿的話語中可以得到證實。大將軍司馬懿對黃權比較器重,問黃權說:「像你這樣的人蜀國有多少?」黃權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只是笑著說:「沒想到您對我如此看重!」
實際上,這是一種兩難的選擇,說蜀國沒有人吧,有一點忘本之嫌,說有很多,又會讓司馬懿不高興,只有這樣的回答,才反映出黃權的自知和自重。
對於蜀國具體的人,黃權還是能夠給出評價的。比如說諸葛亮,司馬懿在給諸葛亮的信中就提起過:「黃權『無論什麼時候提起您,都對您讚不絕口。』」
黃權在魏國官至車騎將軍,死於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在魏國有十八年時間。黃權在魏國官位步步高陞,卻始終不忘記他的起步始於蜀國,這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去國而不忘恩負義之人啦!一個忘恩負義之人能夠一時得意,卻不會長時間得濟,因為那樣的人可以為人一時之用,卻不會得到人們內心的敬重。相反,掌權者可以用他,其內心卻會是厭惡的。縱觀黃權投降魏國後的所作所為,完全值得劉備給予應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