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於公元223年四月劉備白帝城托孤後,治理蜀漢朝政,至公元234年八月病逝於北伐軍中,前後達12年之久。其間,諸葛亮執掌蜀漢軍政大權,實行對內以法治蜀,對外聯合東吳、共抗曹魏的戰略方針,維持了蜀漢政權與魏、吳兩國鼎足而立的局面。諸葛亮死後,其培養的繼位人蔣琬、費禕、姜維等人先後執掌蜀漢軍政大權,直至公元263年蜀漢滅亡。
關羽失荊州、夷陵之戰劉備大敗,關羽、張飛、馬良等身亡,黃權降魏,法正、黃忠、馬超等智士大將病故,故蜀漢政權蒙受了嚴重的人才損失。諸葛亮秉政以後,其選擇繼位人的餘地很少。馬忠、張嶷等人,雖才華出眾,卻得不到諸葛亮的重用。劉備夷陵慘敗後,黃權被阻隔在江北,不得已而降魏,而馬忠此時卻及時給劉備送來5000精兵。劉備極為欣賞馬忠的才華,不由感歎道:「雖亡黃權,復得狐篤 ,此為世不乏賢也。」後主時,馬忠在平定南中叛亂後,以政治手腕代替軍事行動,治理少數民族地區,「威恩並立,是以蠻夷畏而愛之」,南中地區出現了長時間的穩定局面。馬忠在治理南中的過程中表現出了過人的政治軍事才能。
馬謖為襄陽大族出身,「才器過人,好論軍計」,其兄馬良與諸葛亮關係非同一般,諸葛亮對馬謖也是「深加器異」。劉備臨終時曾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諸葛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馬謖給諸葛亮信中則聲稱「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很顯然,由於馬謖與諸葛亮的親密關係,諸葛亮已經將其作為自己的繼位人培養,「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足見其對馬謖的信任。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即是採納了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結果不僅平定叛亂,且「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違背眾人意見,不用「宿將」魏延、吳壹等人,而任命並無實戰經驗的馬謖作先鋒,結果馬謖犯了嚴重的戰略錯誤,「依阻南山,不下據城」,被曹魏著名將領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應該說,馬謖有一定的才能,作為軍師、參謀堪當其任,但不是將帥之才,更不是諸葛亮繼位人的合適人選,但諸葛亮因為與馬氏兄弟的良好關係,不顧劉備臨終之勸誡,對馬謖盲目信任,最終導致街亭大敗。
諸葛亮臨終前,後主劉禪對於蜀漢王朝的最高軍政長官的任命不敢擅作主張,派人千里迢迢地從成都趕赴陝西岐山五丈原軍中,詢問諸葛亮的意見。《三國誌·楊戲傳》注引《益部耆舊雜記》有如下記載:諸葛亮於武功病篤,後主遣(李)福省事,遂因咨以國家大計。福往具宣聖旨,聽亮所言。至別去數日,忽馳思未盡其意,遂卻騎馳還見亮,亮謂福曰:「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雖彌日有所不盡,更來一決耳。君所問者,公琰其宜也」。福謝:「前實失不咨請公,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福還,奉使稱旨。諸葛亮死後,劉禪完全遵照了諸葛亮的遺命,「亮卒,以(蔣)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蔣琬死後,又以費禕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執掌軍政大權。費褘之後,掌握蜀漢軍權的是大將軍姜維。姜維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收降的「涼州上士」,其是諸葛亮精心培養的軍事繼位人。陳壽著《三國誌》,將上述三人共列一傳;諸葛亮之後,蜀漢王朝不置丞相一職,而裴松之與干寶稱此三人為「蜀相」,足見諸葛亮繼位人對於蜀漢政權的重要意義。
蔣琬,零陵人,弱冠時已經知名於世,「以州書佐隨先主入蜀,除廣都長」,,諸葛亮對其格外器重。《三國誌·蔣琬傳》有這樣一段記載:先主嘗因遊觀奄至廣都,見琬眾事不理,時又沈醉,先主大怒,將加罪戮。軍師將軍諸葛亮請曰:「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脩飾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倉卒但免官而已。
蔣琬治理一縣,因不理事而被罷官,與龐統任耒陽令不治被免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諸葛亮對其的器重與庇護從中也可見一斑。諸葛亮開府治事後,即任命其為東曹掾,舉茂才,蔣琬辭讓,諸葛亮教答曰:「思惟背親捨德,以殄百姓,眾人既不隱於心,實又使遠近不解其義,是以君宜顯其功舉,以明此選之清重也。」可見諸葛亮對蔣琬才能的肯定與信任。諸葛亮連年北伐,蔣琬留守後方,「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給」。諸葛亮每與人語,便稱讚說:「公琰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並且秘密奏表後主:「臣若不幸,後事宜付蔣琬」。可以看出,諸葛亮已將蔣琬視為自己的第一繼位人。蔣琬之所以為諸葛亮所看重,除了自身所展現的傑出政治才能之外,其屬於荊州集團青年才俊這一身份也是重要因素。同一時期的荊州集團青年人才之中,馬謖兵敗身亡,向寵雖然軍事才能突出,但政治方面沒有可以稱道的地方,而作為諸葛亮的繼位人,政治才能突出是必需的,其餘董厥、郭攸之、樊建等人,才能平平,因此,蔣琬便成為諸葛亮繼位人的第一人選。
諸葛亮去世後,蔣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後來又開府治事,升為大司馬,執掌了蜀漢軍政大權。諸葛亮新亡,蜀漢王朝面臨嚴重危機,「遠近危悚」,蔣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挽救了蜀漢王朝的一場危機。需要指出的是,蔣琬並非單獨執政,而是逐漸讓渡了一部分權力給諸葛亮指定的另外一位繼位人費禕。
費禕,江夏人,年輕時隨族父伯仁「遊學入蜀」,與蔣琬一樣。劉備立太子,費禕因為才學名氣,遂「為舍人,遷庶子」,後主劉禪繼位後,任黃門侍郎。費禕的才能也被諸葛亮看重,據《三國誌·費禕傳》載:「丞相亮南征還,群僚於數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禕右,而亮特命禕同載,由是眾人莫不易觀。」
費禕政治才華真正展現是在出使東吳時。諸葛亮南征歸來後,「以禕為昭信校尉使吳。孫權性既滑稽,嘲啁無方,諸葛恪、羊道等才博果辯,論難鋒至,禕辭順義篤,據理以答,終不能屈。」「孫權每別酌好酒以飲禕,視其已醉,然後問以國事,並論當世之務,辭難累至。禕輒辭以醉,退而撰次所問,事事條答,無所遺失。」費禕所展現的才華令孫權為之折服,並稱「君天下淑德,必當股肱蜀朝,恐不能數來也。」諸葛亮北伐時,請費禕為參軍,「以奉使稱旨,頻煩至吳」。這其中除了費禕本人的傑出才能之外,也表現了諸葛亮的知人善用。諸葛亮臨終時,指定了蔣琬和費禕這兩位繼位人,蔣琬執掌蜀漢軍政大權,先任尚書令,後任大將軍,費禕繼蔣琬為尚書令。尚書令在後漢三國時對君主負責,總攬一切政令,後來更是相當於丞相之任。由費禕出任尚書令實際上是分割了內政上的部分權力。
費禕於公元243年出任大將軍、錄尚書事。第二年,曹魏大將軍曹爽、征西將軍夏侯玄攻打漢中,蜀漢鎮北大將軍王平率軍拒敵,費禕率軍救援,魏軍退兵。曹爽此次伐蜀,意在「立威名於天下」,本人則沒有任何實戰經驗,且不聽司馬懿的諫阻,一意孤行,結果「關中及氐、羌轉輸不能供,牛馬騾驢多死,民夷號泣道路。入谷行數百里,賊因山為固,兵不得進」,曹爽「乃引軍還」。這是諸葛亮死後,蜀漢對曹魏的第一次軍事勝利,但此次勝利主要功臣是王平,費禕並未表現出其軍事能力。
姜維,曹魏天水郡人,為郡郎中,參本郡軍事。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維降蜀。諸葛亮對姜維刮目相看,格外垂青,《三國誌·姜維傳》有如下記載:亮辟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諸葛亮選擇姜維作為其隴右攻守策略的重要人選,同時將其視為自己的軍事繼位人,任命其為中監軍征西將軍,跟隨自己北伐。由於諸葛亮獨攬軍政大權且用兵謹慎,姜維一直沒有單獨領兵作戰的機會。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姜維負責全軍撤退時殿後,司馬懿率軍追趕,「姜維令(楊)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司馬懿)者,宣王乃退,不敢逼」,初次展示了其過人的軍事才華。
返回成都後,姜維「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實際指揮軍事,不久,蔣琬陞遷大司馬,姜維也以司馬職銜,參與軍政決策,並「數率偏軍西入」,領軍北伐。延熙六年,姜維「遷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實際上成為蜀漢政權的軍事領導人。蔣琬去世後,姜維「遷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
延熙十六年,費禕遇刺身亡,蜀國的軍事大權完全掌握在姜維手中。姜維完全採取諸葛亮以攻為守的方針,不顧蜀國國力,「玩眾黷旅」,頻繁發動對曹魏的戰爭。姜維連續三年對曹魏用兵,雖有小勝,但都因糧食運輸困難,不得不撤軍。此後,姜維對曹魏用兵,屢屢受挫,至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維「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