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吉是誰
於吉(?-200年,一作干吉、干室),史書有兩種說法:(1)認為其即《太平經》作者。《後漢書·襄楷傳》:「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闕,上其師干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青領書》。」(2)認為其乃三國時道士,《三國誌·孫策傳》注引《江表傳》:「時有道士琅邪於吉,先寓居東方,往來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製作符水以治病,吳會人多事之。」後為孫策所殺。今浙江省紹興市境內的楓橋鎮有干溪、干溪村、干溪道、干溪灘等古地名,據說與於吉有關。
在《三國演義》中,把孫策的死歸罪于于吉,其實不然。在正史上明確記載孫策是被刺客淬毒武器刺傷,最後身亡。在《三國誌》中還專門保留了一段郭嘉對於孫策的一段評論: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這段評論就像是一段讖語,似乎郭嘉早就料到了孫策的下場。
當然,於吉和孫策之間確實有些糾葛。在《三國誌》裴松之引《江表傳》中曾經記載了孫策和於吉的這段恩怨。
當孫策剛剛平定江東的時候,就注意到了於吉在老百姓之間非常有名望。這位於吉經常往來吳郡、會稽之間,建立了許多道場,聚集眾人,在一起燒香、誦經,舉行各種宗教儀式,並且製作一些符水為百姓看病,效果都很靈驗,結果一傳十,十傳百,吳郡、會稽很多百姓都信奉於吉。孫策早就聽說過於吉的名字,起初並不在意。漢末天下大亂,百姓貧苦,一些窮人更是缺醫少藥,於吉以製作符水,為百姓治病的面貌出現,對於孫策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可是當有一次孫策在城門樓上聚集眾將,大宴賓客的時候,於吉穿著道袍經過城門,竟然有三分之二的人未經過請示孫策,就自動離開座位去追隨於吉,即便是一些保安人員大聲阻止也不管用。孫策很生氣,大家對於吉的尊崇已經遠遠超過了對孫策的敬畏,孫策怎麼能夠容忍對自己權位構成威脅的於吉存在呢。於是,孫策下令抓了於吉。
此時的於吉,罪不至死,可是一些民眾看到於神仙被抓了,都非常激動,一些貴婦人更跑到吳太夫人那裡,請求出面救救於吉。吳太夫人也是於吉的信徒,根本沒有考慮很多,直接自己的意思告訴了孫策。吳太夫人沒想到自己一番話反而讓孫策動了殺機。孫策也毫不隱瞞,對吳太夫人說:「於吉乃是妖道,擅長蠱惑人心。軍中法紀森嚴,可一些將領見到於吉之後竟然不在顧念君臣禮儀,拋下兒子去拜謁於吉。像這樣的人,怎能不殺?」孫策一點不怕醜,把自己心底深處的尷尬和恐懼都告訴了母親。後來,那些信奉於吉的將領又聯名上書,請求赦免於吉,他們沒想到孫策看了這份聯名信之後更加火大。這些將領好不懂事,竟然威脅起孫策來了。孫策對諸位將領就沒有把心底的隱私相告了,而是說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話,比如當年那個交州刺史張津,放棄前代聖人的訓誡,廢棄漢朝的律法,而去信奉道教,自稱說能夠幫助教化百姓,結果卻被少數民族給殺掉。孫策告訴將領們,於吉這人一點幫助沒有,自己已經下定了決心要殺他,誰勸也沒用。孫策對於將領們,更多是用權勢來壓迫,有點耍橫了。
於吉就這麼被殺掉,當然有信奉的人就說,於吉沒有死,而是脫下皮囊成仙了。裴松之還引用了幾家相關史料,大都是說於吉如何有神通,卻依舊被孫策斬殺。
其實在漢末,還有幾位有名的道士,比如發動黃巾起義的張角,比如戲弄曹操的左慈,還有割據一方的張魯。這四位道教的大宗師選擇了不同的布道方式,結局也各不相同。
於吉選擇了是以符水治病為幌子,聚集人氣,然後修道誦經,;在布道的時候,尤其注重走上層路線,爭取了孫策帳下許多重要將領。這些對於道法的傳播是非常有利的。可是於吉卻忽略了世俗權勢對宗教的影響,結果死於非命。一旦宗教撼動了世俗的權勢,那統治者必將全力反撲,由默許,支持,轉變成剿殺。(作者:葉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