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不僅讓蜀漢後主劉禪成為歷史名人,也讓他成為「扶不起來」的典型人物。其實,真正的劉禪是大智若愚的高手。
劉禪,字公嗣,又字升之,小名阿斗,劉備之子。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劉禪初為皇帝時,對諸葛亮充分信任,軍國大事全權委任於諸葛亮。劉禪從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稱帝在位共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群雄割據、兵荒馬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劉禪安安穩穩地做皇帝歸功於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在公元234年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很難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
最敗壞劉禪名聲的,莫過於「樂不思蜀」這件事。
司馬昭同劉禪一起歡宴,特地為劉禪演唱劉禪故國蜀地的樂音舞蹈,在旁的人們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悲傷,而劉禪卻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賈充說:「想不到劉禪竟糊塗到了這種地步,即使諸葛亮活到這時,也幫助不了這個昏庸的君主,何況是姜維呢!」
賈充說:「他要是不這樣昏庸,殿下您又怎麼能吞併他呢。」
又另一天,司馬昭問劉禪:「你很思念蜀國嗎?」劉禪說:「這裡很快樂,我不思念蜀國。」
聽到這樣的故事,誰都會以為劉禪是個無情的人,沒心沒肺,蠢笨直接,沉醉奢靡,不思故國,可真的是這樣嗎?
一個蠢材,怎麼可能在劉備和諸葛亮相繼離世之後,將蜀國治理的國泰民安呢?不過是適時地示弱裝蠢罷了,識時務者,當為俊傑。
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嗎?如此昏庸之輩又何以在位41年?我想,劉禪既非雄才大略,可也談不上是十足的昏君。同樣是後主,劉禪不應該是最無能的一位,南唐後主李煜若不是會寫幾句詞,他連阿斗一半都不如。生活在劉備、諸葛亮這樣巨星般照耀的環境裡,劉禪有光也發不出來了。
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還是有他的過人之處的。
在歷史上,劉禪是一位大氣君王。劉備在去世前將國事都交給了諸葛亮,也囑咐劉禪凡事要聽從丞相的意見,之後劉禪也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但是諸葛亮不僅將22歲的劉禪仍看做孩子,派人監管,在《前出師表》中,也是透露出對劉禪的種種不滿。但是劉禪為了大局,也是一直默不作聲。諸葛亮在劉備死後,長期代政,掌握軍權,在兵敗之後,諸葛亮感到非常內疚,但是劉禪安慰道:「勝負兵家常事。」即使在諸葛亮自貶職位之後,劉禪也在諸葛亮打了勝仗之後第一時間恢復了諸葛亮的職位。在諸葛亮死後,劉禪也為其建廟,因為劉禪深知人心的重要性,為了蜀國君臣的和睦,一直克制自己,試問歷史上又有幾位皇帝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此賢德的領導,在專制制度的歷史長河中,也是奇跡。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在諸葛亮急於北伐之際,劉禪看清了此時北伐對蜀國的危害,極力勸阻。但是諸葛亮一意孤行,劉禪看沒辦法改變諸葛亮的決心之後,就轉而大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就立即停止了勞民傷財的北伐。
同時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行政和軍事分開,將權力一分為二,並且權力互相交叉互相監視,這是帝王之術,權力分散卻又互相制約,這樣的帝王平衡之術,不可謂不聰明了。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的政治體制。
劉禪同時也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皇帝。對於姜維等人把蜀國衰落責任推給宦官黃皓時,後主並沒有委過與人,只是說:「區區一個太監,不過是一個聽喝的。」夏侯霸的父親為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亂被殺,後主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劉禪的胸襟比他父親劉備要大氣的多,連那位寫下名垂千古《陳情表》的李密,也稱劉禪「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恰如齊桓公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將劉禪與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主齊桓公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