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可以稱之為三國最具爭議的人物,他的慘死給後人留下了千古懸念和謎團,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魏延是一員虎將,當年隨劉備入川立下汗馬功勞而獲重用。劉備建立蜀國後,封功臣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可見劉備對他的器重和信任。然而,魏延的致命缺點是:生性孤傲,目中無人。
結果魏延的性格和做事風格都和諸葛亮背道而馳,因此一直打壓他。諸葛亮出師北伐的時候,魏延曾建議自己單獨領一路大軍北上,仿照當年韓信,最後和北伐大軍一起會師潼關。
結果諸葛亮一方面出於謹慎,不願意冒險,另一方面原本就對魏延信不過,因此放棄了這個「富貴險中求」的方略。
如果說魏延和諸葛亮的不和還停留在「萌芽」狀態,那麼,他和長史楊儀的矛盾就處於公然決裂狀態。相對於別人都避開魏延的鋒芒,得到諸葛亮重用的楊儀卻和他對著幹,兩人關係交惡眾人皆知。
《魏略》記載,魏延與楊儀一向有矛盾,二人勢同水火,甚至有魏延數次拿刀要殺楊儀的事情。而諸葛亮為此主動出進行調解,但效果不好。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只能暫時緩和一下兩人之間的矛盾,諸葛亮死後,單靠費禕等人根本壓不住魏延。
諸葛亮在臨死時,召集楊儀、費禕、姜維議事,要求在他死後全軍撤退,並且安排魏延斷後。並且特別強調:如果魏延不願意斷後,就隨他去。
總之,諸葛亮並沒有直接安排殺魏延,但顯然還是有「暗示」,「隨他去」的後面就得看楊儀等人的舉動了。
其實,這也怪不得諸葛亮,他之所以臨死前還玩心機,是因為魏延不聽話。他把衣缽傳授給姜維,就是因為姜維聽話,堅定地遵循諸葛亮北伐的戰略。而魏延卻天不服地不服,他自然不喜歡了。同時魏延仗著自己能文能武,又是先帝重臣,對諸葛亮也不是很尊重,在北伐的過程中,多次提出和諸葛亮不同的意見,影響諸葛亮的權威,這些都不被諸葛亮所喜,自然就不受諸葛亮看重。
而諸葛亮病逝後,楊儀等人按令撤軍回蜀地,魏延卻成了「殿後將軍」,他當然怒不可遏:「北伐關乎國家大事,怎麼能因為死了諸葛亮就中斷呢?」結果魏延的阻擋無效,蜀軍還是依令而退。
因為不滿,魏延當然不願殿後,於是和楊儀比誰跑得快。楊儀一看魏延不聽話,於是馬上向成都的劉禪打報告說魏延謀反。而魏延知道後,同樣派人去成都舉報楊儀造反。
劉禪一聽慌了神,不知道是誰真正謀反,於是他問董允、蔣琬等人,兩人異口同聲地說了8個字:楊儀肯定不會謀反。背後的意思不言而寓了,暗指魏延謀反。
於是劉禪馬上「授權」楊儀等人「斬殺」魏延。結果楊儀的大軍到了南谷口後,馬上「設防」,然後熱烈歡迎魏延部眾的到來。
魏延剛到南谷口,楊儀開始變臉了,直接質問魏延: 「為什麼諸葛丞相屍骨未寒,你就要叛亂?」然後勸魏延大軍棄暗投明。結果魏延所屬大軍紛紛選擇了「投降」。魏延一看架勢不對,只好帶著數百名親信開始狂逃。結果被楊儀派出的殺手馬岱所斬殺。
其實,如果魏延不死於「內訌」,讓他掌控蜀國的軍事大權,主導北伐事情,那麼蜀國還有「希望」,因為以魏延激進的軍事風格,好走險招,也許會有出奇制勝的一幕,而這也似乎比古板的姜維「安樂死」要刺激和充滿懸念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