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中文網小編給大家帶來清朝為何特別崇拜關羽?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清代以少數民族建立政權,入關後沿襲明制,並實行以漢制漢的政策。如果說清統治者尊崇中原文化,重視尊孔,這大致是不錯的,但說他們是發自內心的尊孔,恐怕也不盡然。事實上他們最崇拜的漢人是關羽,即光聖帝君,俗稱關帝。
乾隆時期著名的史學家趙翼,就對滿清極盛的關羽崇拜感到奇怪:「凡人之歿而為神,大概初歿之數百年,則靈著顯赫,久則漸替。獨關壯繆(關羽謚號)在三國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考之宋史,宋徽宗始封為忠惠公,大觀二年(1108)加封武安王。」
南宋、蒙元都封關羽為王並立廟祭祀。至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進爵為帝,四十二年又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繼而又崇為武廟,與孔廟並祀。順治九年(1652),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此後,大江南北,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關羽香火之盛,幾乎與天地一樣不朽。
清代統治者將關羽的地位升至中土群神第一,這與他們信奉薩滿有著很大的關係,並且在祭祀等級上也被充分地體現了出來。清代的群神祭祀分為大、中、小三等,祭關羽為大祀,用太牢即全牛、全羊、全豬三牲。
及至雍正朝,又追封關羽三代公爵,並找到洛陽、解州關姓後裔,授於五經博士作世襲承祀官。乾隆還屢次指斥陳壽《三國誌》記關羽謚號「壯繆」(意為有錯誤的壯士),是隱含譏評的「私見」。下詔四庫館重刊此史,改為「忠義」。連傳世一千多年的正史,都要按照乾隆的旨意修改。
相比之下,清統治者所封的孔廟五聖,即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子思、亞聖孟軻,他們無一人能比肩關聖並稱帝君。他們只能挨擠在先師神位兩邊,並享「中祀」所供的少牢,所享受的只能是瘦羊瘦豬而已。更奇怪的是,清代所建孔廟,還強迫孔子的「出妻」與他復婚,讓她與五聖奪食。
在民間,由於文化不發達的原因,各地武廟比文廟更多,香火鼎盛遠非平日人跡罕至的文廟可比。加上清宮內關羽又是「朝祭神」的緣故,與皇帝的關係特別親近。因而那些渴望金榜題名的舉子,紛紛投靠武聖,到關聖廟求籤祈夢。
不過滿洲離奇的關羽崇拜,這一事實本身已表明它的薩滿信仰,在入關前就已經變形了。皇太極、多爾袞兄弟,根據漢人範文程的指點,將描述權力爭奪的遊戲的通俗小說《三國演義》譯成滿文,當作未脫野蠻心智的八旗軍事貴族的啟蒙教材,無疑對滿洲接受晚明官方已抬為天尊的關帝神話,進而與薩滿巫術相結合,將關帝奉為顯威護佑的滿洲至上神。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清統治者崇拜關羽,主要是看重他的「忠義」,而且滿洲向來尚武,以騎射得天下,崇拜關羽其實也就是崇拜武力。
不過,入主中原日久,八旗軍隊戰力急劇下降,跳大神拜旗桿祭戰馬之類的薩滿禮儀漸漸成了空文。隨後輾轉引進的西洋紅衣大炮,也使關羽那柄莫須有的青龍偃月刀相形失色,於是武聖的地位與時俱退。
咸豐二年(1852),朝廷一面加封關羽謚號,一面將祭祀等級改為「中祀」,與文昌帝君、文聖孔子相等。然而,文聖孔子的地位,經過太平天國的宣傳後,在民間越發跌落。就連打著挽救名教旗號的曾國藩,在平定叛亂後,也轉身成為了洋務首領。
從政治體制的角度而言,清代主張的是重文輕武,但在對待文聖孔子和武聖關羽上,卻採取的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在滿洲以騎射為國本的大背景下,被天下讀書人視為先師的孔子地位卻不及關羽,這顯然是一種文化和信仰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