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說起來也算是個學霸,清朝對皇子的教育一直都是很看重的。乾隆一直是佼佼者,所以才會被選為皇位的繼承人。乾隆皇帝一生酷愛吟詩作對,生平寫了四萬多首詩,比《全唐詩》總數都多。但是幹什麼事都是要靠一點天賦的,有些人很努力了,但就是缺那麼一點點天賦。
如果單從數量上來看,乾隆在寫詩這件事上堪稱勞模,一個一國之君,平日要處理國家大事,還要忙裡偷閒出來寫詩,那是得有多無聊。但是乾隆做到了,但是結果是,他的詩也只有數量多這麼一個特點,不但沒有一首流傳下來,就連一兩句也沒有流傳下來。這就有點尷尬了,幸虧乾隆皇帝不是靠寫作養家餬口。
金庸就曾特別鄙視乾隆的作品,說他的詩對裡面的風景名勝都是一種侮辱。此言雖有些重了,但不難看出,乾隆的詩確實很一般。乾隆寫過比較好的詩,《詠花》:一朵兩朵三四朵,五朵六朵七八朵,九朵十朵十一朵,飛入草叢都不見。就這個水平,還算比較好的,最後一句神來之筆是拍馬屁的大臣補上的。
而乾隆的《詠城牆》則頗有民國詩人張宗昌的風範:遠看城牆齒鋸鋸,,近看城牆鋸鋸齒。若把城牆倒過來,上邊不鋸下面鋸。乾隆的四萬多首詩,寫的最好的一首就是下面這個水平,《五律·薩爾滸》:鐵背山頭殲杜松,手麾黃鉞振軍鋒。於今四海無征戰,留得艱難締造蹤。但是這首詩涉嫌抄襲。從這個水平來看,乾隆詩集難以流傳是有原因的。
而古代的統治者,喜歡寫詩的有很多,雖然都是業餘愛好,沒有乾隆那麼高調,卻至少能流傳下來。比如曹操,三國各主中最有才的非他莫屬。他的詩,像「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成了流傳至今的名句。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更是成為蕩氣迴腸,抒發抱負的代表作品。
草根出身的劉邦,從小沒受過高等教育,也是寫出了「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樣霸氣的《大風歌》也是流傳至今,一句足以秒殺乾隆的四萬首詩。
由此可以看出,寫詩這件事,還是需要一定的人生閱歷的,不知把乾隆放到劉邦和曹操那樣兵荒馬亂的年代,他能活過幾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