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中文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清朝武聖,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雖然都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可是當我們講到文聖的時候,必然會想到這絕對是指孔子,因為這是萬世師表,天下所有讀書人都是出自於他的門下,可是當我們講到武聖的時候,答案似乎變得就有些不一樣了,有的人會說是關羽,有的人會說是岳飛,那麼這哪一個是對的呢?其實這兩個都對,在清朝之前,岳飛和關羽都是武聖,到了清朝的時候就只剩下了關羽,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有著多重的因素
一、清朝統治者和岳飛是世仇
有一些人不太明白為什麼清朝統治者和岳飛是世仇,這就要從清朝滿族的來歷說起了,清朝滿族在1635年之前的時候,並不是叫這個名字,而是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在瀋陽改的名字,滿族在改名之前叫女真族,女真族在公元1115年由完顏阿古打進行了統一,在會寧府(也就是如今的哈爾濱一帶)建立了金朝,在那個時候,除了今朝還有宋朝和遼朝,後來宋朝又聯合金朝滅了遼朝,然後又聯合蒙古滅了金朝,這讓女真族人極為惱火,畢竟當時是有過盟約的,雖然這種盟約一文不值,可是在金朝看來,小小的宋朝就不應該有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為。
岳飛雖然不是當時的主導者,可是他卻是受到了宋朝上上下下的尊崇,更何況他當年在戰場上屢次打敗了金朝的進攻,讓金朝損兵折將,死傷無數。可以說他是宋朝武將的代表,而且如果沒有岳飛對於金朝的軍事打擊,也不會導致金朝後來的滅國,對於這樣的一個仇人,清朝統治者是各種不喜歡的。
二、滿族統治者為了自己統治的需要
我們要一講到岳飛,首先就會想到那一句「還我山河」,岳飛在世的時候,一直是想拿回金朝所佔領的土地,他的這一個想法經過宋元明之後,可以說為當時的漢族各個階級所熟知,如果把岳飛供在在武聖廟裡面,這就是時時刻刻在提醒著當時的漢族人,要像岳飛那樣「還我山河」,完成岳飛的遺願,這對於滿族統治者是極為不利的,畢竟在各個地方都還是存在著許多反清復明的人士,如果將岳飛依然封為武聖,那就是相當於為這些反清復明的人士遞上了一把鋒利的刀子。
在清朝統治者看來,關公一直屬於忠義的,那麼老百姓信奉關公就要做一個忠義之士,就要忠於當下所在的朝廷,忠於當今的皇帝。如果和朝廷作對,就是不忠不義。將關公奉為武聖,就一定能夠在一定範圍之內影響老百姓的一些思維和想法。
三、關羽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抬升
在明朝之前關公的地位和岳飛可以說是相差不大,雖然關公在明朝之前的武聖廟當中排位31(那個時候的武聖是姜子牙,對此會寫另外文章進行說明),岳飛並沒有進入武廟,可是在民間的信仰之中,岳飛的信仰一直存在,甚至還要比岳飛要高,朱元璋的時候就廢除了武廟,但在明神宗時期,追封岳飛為岳聖帝君,又同時追封關羽為關聖帝君,其他武士廟原有人員,沒有任何的追封,這就導致了武聖廟沒有恢復,可是相關的信仰卻是大大的恢復,在2選1的情況之下,信奉關羽的人數量開始增加,隨著《三國演義》進一步流傳開來,使得關公的形象開始逐漸豐滿,相關的民間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因此結合以上三個原因,特別是結合清朝自己統治的原因,就使得岳飛被趕下了武聖台,台上就只放下了關公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