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沒死的話,司馬懿還敢造反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如果曹操沒死的話,司馬懿還敢造反嗎?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曹魏權臣,他的政治智慧無與倫比,他的城府深不可測,他的野心世所罕有。最終成為三國最終的贏家。如果曹操一直在世,司馬懿還敢造反嗎?曹操明知道司馬懿有反心,為何不殺掉他?

司馬懿作為諸葛亮的畢生對手,三國時代的最後贏家,才華橫溢的輔佐曹丕時助他上位,曹丕稱帝后司馬懿平步青雲成為魏國文官集團的領袖,在曹睿時代作為輔政大臣和軍隊西線統帥,到了曹芳時代同樣和曹爽一起輔佐幼帝。

後來趁著曹爽出門祭祖的時候一舉發動政變並斬殺曹爽,從此成為魏國的實際統治者。他的一生可謂是隱忍至極,有的朋友就會問,假如曹操在世的話,司馬懿還敢造反嗎?後來專家經過研究歷史,給出了答案是不敢,為何?

先來看曹操時代的司馬懿,那時候他是河東的青年才俊,因為聰慧聞名鄉里,愛才如命的曹操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人,於是征辟他入仕。但當時的司馬懿並不想為曹操做事,但又不好拒絕,於是裝病。

曹操自然知道司馬懿打的什麼心思,於是派刺客前往驗證,假如發現他裝病的話就將他殺掉。司馬懿自然也知道這個刺客是曹操派人過來試探自己,於是開啟了他的完美演出,一動不動地躺著彷彿就真的是一個殘疾人一般。曹操想要的人自然要千方百計弄到手上,之前的徐庶是這樣,現在司馬懿同樣也要弄到他手上。

既然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因為司馬懿的父親和兄長都在朝中為官,於是曹操以司馬懿一家人的政治前途還有性命來要挾他,司馬懿無計可施只能瞬間「病好了」連忙趕往相府任職,於是曹操把他派到曹丕身邊做幕僚,想要看看到底是他能輔佐曹丕成功上位還是楊修輔佐曹植成功上位。

最後的結果大家也都知曉,司馬懿給曹丕的建議是,現在天下並沒有平定,那意味著以後打仗的日子還很多,我們只需要做好份內的事同時再結交好軍中將領就可以。曹丕按照這個思路果然戰勝了雖然才華橫溢但是舉止輕佻並不會統兵的曹植,成功成為世子,最後篡漢建立魏國,可以說沒有司馬懿的話曹丕就不可能上位更不可能稱帝。

司馬懿自從平步青雲以來這直到他造反,中間經歷的幾十年是他又一個謀士參謀到權臣的華麗轉變,其中有很多人給他送功勳,比如諸葛亮這樣的人,而且當時曹氏宗親武將已經被限制得很嚴重,完全沒有抵禦他的力量。

但曹操還在世的話,他是沒有機會造反的,也不可能造反。因為司馬懿本身就害怕曹操,他也鬥不過曹操,再者曹操在世時是非常重視宗親將領的,比如曹仁、曹洪、曹純、曹休、曹真等人都是一方統兵大將,有他們在,司馬懿又天大的本事也造不了反。

結語:後世有人評價司馬懿的成功歸咎於他的壽命長,的確,他活了74歲,在那個年代可以稱得上非常高壽的老人,不僅熬死了曹操祖孫三代人,還熬死了天敵諸葛亮,最後才擊敗僅存的不堪一擊的對手成功竊取權杖。可以說他的成功是巧合,也僅僅只是巧合,假若面對曹操這樣的對手他是沒有半點希望的。

曹操是一個疑心病很重的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是對曹操這個人物形象的真實描述。曹操明知道司馬懿有狼顧之相,而曹操在生前的時候為何不殺司馬懿呢?

一、司馬懿出仕過晚且前期無所建樹,曹操年歲漸老而內政不斷,司馬懿是眾人之中威脅較小的一員

公元179年司馬懿出生,此時朝廷內宦官之禍尚未得到解決,地方又遭天災人禍,各地逐漸分離中央。六年後巨鹿人張角三兄弟率眾起義,聲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起義軍號為「黃巾軍」,一時間九州震動,天下響應者數不勝數。

同時各路地方勢力乘機起兵剿滅黃巾軍,以求朝廷封賞。此時年近30的曹操亦起兵鎮壓黃巾起義。而後二20餘年,曹操選賢選能,逐漸壯大自己的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為魏國建立打下了基礎。

公元208年孫劉聯盟與曹操大戰與赤壁,曹操大敗逃回北方,此後再無力南下。同年司馬懿正式進入曹操幕府,以文學侍從身份跟隨曹丕。而僅僅12年後,曹操去世,曹丕篡漢自立。

司馬懿由原來的不受關注的幕僚搖身一變成為魏國的元老大臣。但奈何文帝、明帝均早逝,司馬懿兩次受命,與曹爽共同把持魏國政權。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一家獨大。而司馬懿自身也於3年後病逝,其子司馬昭、司馬師繼承其業,後孫司馬炎自立為晉帝,尊司馬懿為高祖。

公元155年曹操出生,而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兩者年齡相差24歲。而後公元201年,曹操第一次征辟司馬懿,司馬懿托病不出仕。而多年後面對曹爽,司馬懿依然是故技重施,托病不出。

第一次征辟時曹操已經46歲,而司馬懿方才22歲,兩者相隔了一代人的距離。後公元208年曹操第二次征辟司馬懿。此時曹操已經53歲的高齡,又逢赤壁之戰大敗,征辟司馬懿時威脅其不出仕便殺掉他,司馬懿只好答應。自此司馬懿進入曹氏集團。

此時劉備得到荊州,而又徐徐圖蜀。孫權趁新勝,也積極擴張自身勢力。而曹操西北邊馬騰、韓遂仍虎視眈眈,西南邊漢中張魯割據。曹操本就年事已高,對此已經是心理憔悴,對司馬懿關注便很少。

而後建安20年司馬懿第一次隨軍,與曹操征張魯。史載司馬懿曾勸諫曹操攻打蜀地,曹操卻認為得隴望蜀,貪心不足,拒絕了司馬懿的請求。第二年曹操受封魏王,而後不久司馬懿轉任太子中庶子,成為曹丕心腹之一。

建安24年關羽攻樊城,許昌震動。曹操欲遷都避其鋒芒25年,曹操病逝,司馬懿逐漸開始走向政治中心。曹操對司馬懿談不上重用。司馬懿不僅出仕晚,進入丞相府後,表現也並不出色,或者說曹操並沒有給予他太多的表現機會。特別是與文帝、明帝兩朝時所建立的赫赫功業相比,司馬懿在建安時期確實沒有太大的作為。

或許正是基於這一歷史事實,加之歷史後見之明的虛構,才演義出曹操猜忌、防備司馬懿的種種故事。而晉書所寫曹操稱司馬懿「鷹視狼顧」之相,更多是為了給自己祖先一個不平凡的設定來增加其正統地位,和史實有很大差異。

從司馬氏家族與曹操的關係來看,司馬懿亦不應該成為曹操的對立面。懿父司馬防與曹操熟識,任尚書右丞時曾推薦曹操擔任洛陽北部尉,可知司馬氏家族與曹操素有來往,關係密切。

比較諸葛亮與魏延,諸葛亮也因愛惜人才沒有第一時間殺魏延。而魏延沒有任何背景,司馬懿背後卻是魏國太子,有相當強的靠山,就算曹操要殺司馬懿,也需要一個足夠合理的理由,而顯然司馬懿沒有露出任何破綻。

二、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勢力衰落,需要新興人才,曹丕篡漢後也需要朝廷元老輔佐,司馬懿懂得在帝王面前隱藏自己,成為首選人物

三國時期,各國實力成明顯差距,但是三國局面維持了七十餘年不變,謀臣、武將在水平上勢均力敵。三國中雖然實力此消彼長,但總體維持在一個均衡的態勢上。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舉,故手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

劉備、諸葛亮以誠待人、知人善任,「能盡時人之器用」。孫權用人,與臣下同舟濟水,忘短貴長,也使吳國「異人輻輳,猛士如林」。曹操老年時期,郭嘉在征伐遼東時已去世,荀彧於公元212年逝世,荀攸於214年逝世。

至此曹操五大謀臣已去其三,而程昱也於220年去世,賈詡則活到223年。可以說魏國老一代才能已經凋敝,此時正是需求人才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以及國家政權的穩定,曹操需要一批新人來鞏固統治,繼續與蜀漢諸葛亮抗衡。

其二,曹操不願篡漢自立,但當時大局已定,魏代漢只是時間問題。曹操深知其死後自己子孫定會代漢建魏,因而要給他們留下足夠的人才以便將來的朝堂建設。而在新一代人才中,司馬懿的才華雖然沒有完美的體現,但是在很多方面還是有所建樹,至少攻不足而守有餘。

而司馬懿更是太子四友之一,對文帝曹丕有著深刻意義。後文帝稱其為「漢之蕭何」,全憑司馬懿戍守,這也是後來司馬懿兩次登上顧命大臣之位的重要原因。

三、司馬懿與曹操本心是一樣的,並沒有篡位的心思,後期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實屬整治統治集團

曹操終其一生不敢篡漢自立,一方面是因為擔心自己篡位被天下人所不恥,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出身以來的自卑心理,不敢擔當皇帝名聲。而司馬懿自開始就是被征辟進入曹操幕府,雖然司馬懿自身也希望出仕,但並沒有稱帝的夢想。

實際上,自曹操死後31年時間裡,司馬懿除了發動高平陵之變,沒有任何活動表明他想要謀權篡位。魏文帝曹丕病逝後,司馬懿與曹真、曹休、陳群同為顧命大臣,輔佐明帝。

終明帝一朝,司馬懿一直手握重兵把守邊疆。如果不是對司馬懿足夠放心,明帝又怎麼會讓這樣一個有實力推翻他的人掌握這樣的權力。而明帝病重時,敢詔司馬懿為顧命大臣,也表明司馬懿在當時確實沒有任何不忠誠的表現。

否則,司馬懿當時正手握重兵在外,一旦朝廷有變,司馬懿發難,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而司馬懿卻沒有這麼做,而是與曹爽盡心盡力輔佐曹芳。現代人對司馬懿的判斷受到了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篡魏的影響,從而認為司馬懿對魏不忠。

然而實際上,司馬懿與曹氏的矛盾知道正始年間才愈演愈烈。正始八年曹爽軟禁郭太后,權傾朝野,並準備廢曹芳。司馬懿托病不上朝,並成功瞞天過海。正始十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去高平陵拜謁時發動政變,把曹爽集團一網打盡,奪取了朝中大權。

但高平陵之變,更多的是司馬懿對於曹爽兩人的對立。而高平陵之變僅僅三年之後,司馬懿便抱病去世,從此也能看出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絕不是為了自己篡位,而是對統治集團的一種整治。而司馬懿一生權力大小也基本受制於曹氏,更不存在反叛之理。

曹操是個聰明人,他之所以不殺司馬懿,一方面是因為司馬懿對曹氏集團有較大意義,關係曹氏集團利益。另一方面,司馬懿自始至終沒有對曹氏有反叛之舉,不存在被殺的理由,而曹操對人才的尊重和司馬懿自身的小心謹慎也是必要的因素之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