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三國網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三國英雄公孫瓚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今河北遷安境),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
人生不如意事十居八九,公孫瓚雖然出身名門,但他的母親卻是沒有名分的妾。在專制時期不但要拼爹,更要拼媽。在嫡長子為法定繼承人的東漢末年,只有正妻所生的兄弟們死光了才會輪到他來繼承祖業,可惜這樣事情發生的概率非常之低,公孫瓚心底的失落可想而知。
不過是金子就會發光:生的一表人才、聲若洪鐘的公孫瓚,引起了時任涿郡侯太守的注意。很快,他就成了太守大人的乘龍快婿,有意培養乘龍快婿的侯太守,將公孫瓚委派到盧植授學處接受高等教育。公孫瓚既是名門之後,養尊處優日久,慣有的世家子弟范兒,很快就成了懵懂少年劉備刻意模仿的對象。同門師兄公孫瓚的到來,為少年劉備打開了一扇五彩斑斕的世界之窗——人生可以風流倜儻;人生可以放歌縱酒;人生可以飛揚跋扈;人生可以激情澎湃…
原來人生可以如此精彩!
劉備在公孫瓚面前自慚形穢,回想起自己曾經為一雙草鞋多賣了二三文,居然可以高興半天而感到可笑、可悲。
年長許多的公孫瓚本來見劉備生的大耳招風、憨態可掬,現在又亦步亦趨的學習自己舉止,不由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聽到劉備自報家門乃是中山靖王劉勝後人時,吃驚之餘,庶出的公孫瓚自卑心理作祟,不敢再輕視這個「少年閏土」。
有一個漢室皇親在身邊做幫閒,人前人後也有面子。
而史書中的記載就令人不敢恭維了——居然說公孫瓚深與先主相友!言辭閃爍的告訴後人公孫瓚在巴結劉備。而劉備也就順水推舟,因為公孫瓚年長的原因,「兄事之」。歷史真實雖已杳不可知,但公孫瓚與劉備稱兄道弟,好的穿一條褲子卻是真的。
飛鷹走狗、激揚青春的生活,是需要豐厚的經濟基礎支持的。劉備兄事公孫瓚,應該是每天可以跟隨在公孫兄身邊做小弟,既可以增長見識,同時可以免去阮囊羞澀的尷尬。有公孫瓚以身作則,劉備有樣學樣的沾染了許多紈褲子弟才有的惡習,成了唯公孫瓚馬首是瞻的古惑仔。
對此,一些將劉備視為正義化身的人將劉備的行為說成是有著遠超儕輩的組織能力,在背井離鄉求學的同時,不因為貧窮而自墮其志,也沒有因自卑而落落寡合,反而和來自地北天南的同學很快打得火熱,和公孫瓚這樣的世家子弟和睦相處。
其實,劉備的行為只能視為缺乏自制力,在突然失去羈縻的時候,壓抑心底多年少年叛逆心理噴薄而出的表現。他這樣做,既辜負了母親含辛茹苦的望子成龍之心;也傷害了捐資助學者樂善好施的公益心腸。
劉備的求學之旅在一年多後戛然而止,他肄業了。
多事之秋的東漢末年,根本容不得才兼文武的盧植長年累月賦閒。熹平末年(177年),漢帝國版圖之內的南夷反叛。放眼朝中,竟然無一人可用。而在野的盧植曾在九江太守任上官聲卓著,熟悉地方事務。盧植起復、被漢廷任命為廬江太守之職全面負責平叛事宜。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人到中年的盧植躊躇滿志,踏上新的仕途。峰迴路轉不見師,雪上空餘馬行處。望著盧植的身影消逝在茫茫天地之間,終於去得不見蹤影。眾人心下黯然。
真正傷感的只有劉備一人——在盧植講學的一年多時間內,他沒有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卻在盧植去的蹤跡不見之後方才明白時不我待的道理,人生的悲哀莫過於此!
盧植前往廬江做太守,此一去鵬程萬里;公孫瓚學業順利完成,輝煌的前途在向他招手;而劉備渾渾噩噩大夢猛醒之時才發現,自己面臨著怎麼樣的現實人生——畢業即失業!
萬幸的是,劉備在求學期間,和學長公孫瓚勉強做到了「粗通經義」。二人的求學,不過是曾在某一歷史時期在某一地區師從某人的經歷而已。
大儒盧植失敗的教育告訴劉備: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而公孫瓚的言傳身教無時無地不在提醒劉備——四平八穩、駢四儷六的不是大文章!真正的大手筆是人情練達,縱橫捭闔的人生!
知識是從書本中得來的,智慧卻是知識的結晶。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而智慧卻可以改變人生!
盧植的諄諄教導並沒能改變劉備,反而是損友公孫瓚徹底顛覆了少年劉備對人生的認識。
當家中那株高高聳立的桑樹映入眼簾的時候,劉備的腳步更加沉重了許多。
他並不是近鄉情更怯,也不是擔心沒有學問無顏見老娘,而是不知不覺中懂得了傷感。不到兩年的求學之路,讓劉備變的滄桑了許多——山也還是那座山,梁也還是那個梁;籬笆牆的影子雖然還是那麼長,而劉備卻再也不是從前那個織席販履的懵懂少年了。
劉備有沒有學到什麼儒宗秘籍並不重要,見到兒子無恙歸來的母親開心不已。只是兒子返家後隻字不提織席販履的話題,見到兒子無意將草鞋當成人生事業來經營,劉母也明智地選擇了緘默。
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劉母明白兒子長大了,不能再把他當成孩子看待了。只是這堂堂七尺男兒每天宅在家中,也不是個事兒。見兒子經常坐在院中的大樹下長吁短歎,劉母看在眼中、痛在心中,也替兒子揪心不已。
擔心兒子在家憋壞身體的劉母,勸劉備出去四下走走。沒有幾天,劉母就驚奇地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被人尊敬過。
這完全是托了兒子的福——幾乎涿縣城中的所有不良少年蟻聚蜂擁到了兒子身邊,劉備將自己在緱氏山求學時期,公孫瓚揮金如土鬥雞走狗的奢靡生活加油添醋的說給發小們,而且張冠李戴的將公孫瓚許多事跡說成自己的壯舉。劉備此舉,不外乎是一種虛榮心使然。
虛榮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劉備的精彩人生從虛榮開始!
這些從來沒有走出過桑樓村的青年鄉民聽得如癡如醉,更對劉備另眼相看。隨著眾口諠騰,劉備的事跡在涿縣上下風傳。出現了「年少爭附之」的盛況!他的話讓大家覺得這人深不可測,愈發對他尊崇。
就在迷茫與徘徊令他焦慮萬分時候,另外一個消息更讓他沮喪,大師哥公孫瓚出事了。
公孫瓚的上司劉基被朝廷下旨發配日南。日南地屬今越南,東漢末年的日南屬於兔子不拉屎的瘴癘之地距洛陽一萬三千四百里)。劉太守此一去極是凶險,公孫瓚決定追隨劉太守到天涯海角。為了方便照顧劉太守,他乾脆扮作駕車的奴僕。臨行前,公孫瓚帶了祭物前往北邙山遙祭先人墳塚。
擺放好祭品,公孫瓚跪在地上,一想起此去吉凶難卜,不免悲從中來。泣訴道:「昔為人子,今為人臣,我此番隨劉太守前往日南,日南地方瘴氣瀰漫,此行只怕是有去無回,不孝男在此請與列祖列宗拜別!」拜畢,公孫瓚大放悲聲。
公孫瓚此舉,頗有些荊軻刺秦易水別時的決絕。旁觀者聽了他慷慨激昂的話,無不感慨萬端。燕趙多奇士,信矣!
就在劉備每天為公孫瓚的慷慨赴難在心底惋惜不已的時候,事情峰迴路轉,出現了戲劇性的結果。公孫瓚的行為在朝野上下廣為傳頌,很快被舉為孝廉。公孫瓚的忠義沒有感動天,卻感動了天子,靈帝特旨公孫瓚為遼東屬國長史。劉太守行至中途遇赦。
遼東屬國地處邊陲,崛起於東北的鮮卑人時常越界侵擾地方。一次,公孫瓚率數十騎巡視邊防,與數百名犯邊的鮮卑精騎不期而遇。當這些隨從為這次致命邂逅股粟之時,公孫瓚迎難而上。他率人暫退至一個亭內,提議道:「狹路相逢勇者勝,今天不衝過去,就只有死路一條。」見所有人面面相覷,公孫瓚單人獨騎,拍馬舞槍(兩端有刃的長矛)「馳出刺胡」。
鮮卑軍兵見公孫瓚匹馬單槍就來和數百人單挑,根本沒有在意。哪知道公孫瓚藝高人膽大,突入敵陣,連殺數十人。眾隨從硬著頭皮,也隨後殺入敵群。
數百鮮卑騎兵為之氣奪,公孫瓚一行傷亡近半,終於虎口脫生。
公孫瓚一戰成名。因為他喜歡騎白馬,從此之後,只要是遠遠看到邊境上有騎白馬的出現,鮮卑人立即遠遠避開。公孫瓚索性揀選善騎射的軍兵組建了一支名為「『白馬義從」的突擊隊,成為東漢末年一支聲名赫赫的威武之師。這支奇兵也成了公孫瓚縱橫江湖的本錢,他本人也落了一個威震遼東「白馬長史」的名號。
在東漢邊塞脫穎而出的公孫瓚很快引起世人注目,接到了新的任命——涿縣縣令!
涿縣士庶驚奇地發現:路人側目的劉備面上一掃連日來的陰霾,滿面春風的他居然成了新任父母官公孫瓚的座上賓。二人稱兄道弟,推杯換盞的情景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那些追隨他的少年更堅定了信心,涿縣縣城中少年以劉大耳朵為偶像,以做劉備小弟為榮。就是在此時,劉備身邊逐步形成了日後自己小政權的文武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