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司馬懿為什麼沒有廢曹芳自立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大多數人對司馬懿的印象,都來源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在小說和衍生的戲劇當中,司馬懿都是以白臉奸臣形象出現的,奸詐狡猾,專權跋扈,有不臣之心,與鞠躬盡瘁、忠君愛民的諸葛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且他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倆權傾朝野,廢了魏國第三位皇帝曹芳,縱容部下殺掉第四位皇帝曹髦,他的孫子司馬炎最終篡奪皇權,建立晉朝,在很多人看來,這都是上樑不正下樑歪,是司馬懿的原罪。
的確,這種看法很有說服力,沒有司馬懿打下基礎,他的兒孫們也很難篡位成功。但有個問題是,既然司馬家一直有取曹魏而代之的想法,那為什麼已經大權在握,消滅了所有政敵的司馬懿,沒有廢掉昏聵的曹芳,自己稱帝,還為曹魏朝廷做了很多工作,從這一點來看,說他是奸臣又好像又有點說不通。
那麼司馬懿到底是奸臣還是忠臣呢?
我們常說,評價一個人,不要只看他說什麼,別人說什麼,要看他都做了什麼。
司馬懿從公元208年30歲入曹操幕府任職,一直到251年73歲去世,一共為曹家服務了43年,輔佐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幾代人,這其中有幾件事或許可以給我們答案。
史稱司馬懿自幼聰明有大略,崇尚儒學,不到二十歲,就有名人說他「絕非尋常之子」,曹操聽說他的名聲,就想招為己用。但司馬懿嫌棄曹操是宦官之後,又把持朝堂,不屑於屈節輔佐曹操,就裝病不去,直到七年之後,在曹操的威脅下,司馬懿害怕了,才不得已就職。
這裡有個重點,就是司馬懿信奉儒教,而儒教非常強調「尊卑上下有序」,看到曹操弄權,竟然裝病推脫,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有氣節,有傳統老派「死腦筋」的一面。
跟隨曹操後,司馬懿對曹操的看法有了改變,一次孫權上表稱臣,勸曹操稱帝,曹操說:他這是把我放火上烤啊。司馬懿對答:「漢朝運數已盡,現在十分天下您有九分,還聽命漢帝。孫權稱臣,是順應天意,虞舜、夏禹受禪讓時都沒謙讓推辭,是知天命識時務。」
話裡話外又變成支持曹操稱帝。是他變得附庸權勢,「死腦筋」開竅了嗎?從他第一句對曹操的稱讚來看,更大的可能是被曹操的魅力、氣魄、人格征服,甘心為曹氏效力。
司馬懿入曹操幕府十一年後,被派去輔佐魏太子曹丕,並受到曹丕的信任和重用,可以說是曹丕的死黨。曹丕稱帝后,對司馬懿更為倚重,甚至拿他比作蕭何,東征孫權時,把曹魏的老窩許昌交給司馬懿鎮守,曹丕臨終之時,司馬懿被委任為四個托孤重臣之一,可見兩人關係之深。
輔佐魏明帝曹叡時,司馬懿據孫權,斬孟達,拖死諸葛亮,平定遼東,盡心盡職,同樣深受明帝信任倚重,明帝臨終,急詔在外征戰的司馬懿回朝,司馬懿看到已入膏肓的明帝,淚流滿面,明帝依然讓他做托孤的輔助大臣,還動情的說:我忍著不死,就是為了見你,現在見到了,就沒什麼遺憾的了。
看看這些話,感人啊。劉備托孤的時候,還試探諸葛亮的忠誠,而作為不姓曹的外姓人,「奸臣」司馬懿兩度被委以托孤重任,與兩代皇帝信任無間,古今有第二例嗎?
接下來曹芳在位,我們印象中,司馬懿就排除異己,獨攬朝綱了,其實不然。
和司馬懿共同被委任輔助新君的,是曹家人「大將軍曹爽」,大將軍比司馬懿的太尉有實權,又是自家人,本來應該是忠臣,電視劇也把曹爽描繪的很窩囊,但實際並非如此,以曹爽的所作所為,他更配稱奸臣。
史載曹爽「用何晏、鄧颺、丁謐之謀,遷太后於永寧宮,專擅朝政,多樹親黨,屢改制度。」起居自比皇帝,軟禁明帝的皇后郭太后,把宮內的才人收入自己府中。對於司馬懿,先是把他的職務改為更虛的太傅,後來司馬懿被排擠得乾脆裝病,不問政事。
司馬懿裝病的確是韜光隱晦,暗中集結勢力,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夷平了曹爽勢力。後來,太尉王凌妄圖廢了曹芳,立曹彪為帝,也是司馬懿事先察覺,誅滅了王凌。
這像是奸臣所為嗎?以曹爽和王凌、曹彪,司馬懿的所作所為,司馬懿堪稱平叛清君側,說是忠臣是夠格的。
實際上,司馬懿平時的政績,加上他誅逆決斷,使他當時的威望極高,受到朝野一致愛戴,即使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擅權,毌丘儉、文欽討伐他倆,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的極高評價。
司馬懿哪裡有「奸臣」的影子呢?
還是毛批三國的毛宗崗評價的比較客觀:人們把曹操、司馬懿並稱,其實他倆是有很大區別的。曹操做的事,司馬懿終身都沒敢做,都是他兒子做的;曹操忌諱劉備,是要除掉皇室成員裡賢德的人,司馬懿滅曹爽,是為了清除皇室裡不賢德的人。至於殺皇后,害皇子,自封皇號,接受九錫這些越禮的事,只看見曹操做了,沒看見司馬懿做。所以一些有學問的人,才會為司馬懿開脫,恢復他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