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既生瑜何生亮」,指的是周瑜感歎自己生不逢時,對諸葛亮羨慕嫉妒恨的表達。實則上歷史上周瑜並未說過這話,純屬虛構。然其實伴隨諸葛亮一生的歡喜冤家並非周瑜,而是被曹操稱為有狼顧之相的司馬懿。甚至我們可以說「既生諸葛何生司馬」。
諸葛亮作為中國古代智慧的象徵,不管在文學作品裡,還是在民間傳說都是充滿智慧,甚至穩坐中國古今名人前三位,試問中國人誰不知道諸葛亮。當然歷史上的諸葛也的確是用兵如神,謀略過人。但俗話說人無完人,諸葛亮被人神話了是不爭的事實,畢竟諸葛亮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我們應該客觀的看待這位古代智聖。
據《晉書·宣帝本紀》記載,諸葛亮一生的宿敵,司馬懿曾經多次評價過諸葛亮:
第一次,諸葛亮侵擾天水,魏將賈嗣、魏平被圍於祁山。司馬懿出兵抗蜀。諸葛亮聽說魏大軍將到,就親自率領眾將去割上圭的麥子。魏諸將都害怕,司馬懿說:「諸葛亮考慮問題周密而做事不果決。
第二次,司馬懿之弟司馬孚寫信問軍中情況,司馬懿覆信說:「諸葛亮有大志而不能見機行事,多謀略而少決斷,好用兵而無權,雖率十萬大軍,已經墜入我謀劃的圈套了,破敗蜀軍是肯定的了。
諸葛亮與司馬懿是一種相互欣賞,但各為其主的關係,作為與諸葛亮糾纏一生的人,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應該是比較中肯的。
通過上述司馬懿兩次描述,我們不難發現諸葛亮的謀略必定是高超的,但諸葛亮確實存在大多人所存在的問題「做事不果斷」,也就是好謀寡斷的問題。
諸葛之謀,神出鬼沒,諸葛之智,近乎天人。但諸葛亮並不是沒有弱點,而是缺少決斷。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諸葛亮是好謀寡斷,而三國早期著名的認為袁紹就叫好謀無斷了。正因為不善於決斷導致袁紹落寞收場。好謀是好事,謀士參謀,謀臣,不管在古代的軍事還是在現代的商業領域,都起著智囊的作用。但謀的妙,不如決斷的妙。
好謀無斷形容愛用計謀,但缺少決斷。形容人空有心計而沒有膽略。很顯然袁紹是滿滿的心眼,手下謀士參謀眾多,有能力的更多,但為什麼會失敗,關鍵之處在於其九分謀一分斷。謀而無斷,則為空謀,為付諸實施,實際上與黃粱美夢無異。
說到謀,那麼謀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決斷,為了實施。否則再高明的謀也只是紙上談兵,只是自說自話。一切謀都是為了決斷服務,為行動服務的。
人之所以要決斷,是因為出現了疑惑。人們用決斷的目的是為了趨利避害。這也是謀的目的,謀劃之後的決斷必定是為了能爭取利益,消除災禍。決斷最大的敵人其實是人的天性,人性是自私的,在決斷的時候往往捨不得成本,也就是說想找到萬全之策,實際上世界上並不存在萬全之策,只存在成本大小的問題。而世界又是瞬息萬變的,當你想明白了,或者原因決斷了,實際形式以及變了。就如孫子在作戰篇中說道,「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和「兵貴勝,不貴久」。
人的天性是自私的,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在謀劃的時候總是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利益。因此為了追尋完美而錯失良機。而善誘之人能誘的實情才不會被迷惑。對於常人,看見了決斷的好處,如果把好處去掉,就不會接受,這是因為不平衡的緣故。如果表面上是有利的,但實際上是有害的,就不能被接受,甚至會導致疏遠,所以決斷錯了,會有人失利,有人遭受傷害,這就是決策的錯誤。
所以,謀劃是為了決斷,而決斷是為了平衡利益。決斷是為了能獲得利益,好的決斷能帶來好的結果,而錯誤的決斷會出現不好的結果。從某種層面上講,不決斷也是一種決斷,但不決斷的決斷必定會出現失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