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司馬懿兒子,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是三國時期魏國詩人曹植所作的一首詩,詩中用同根生的豆和豆萁來比喻同父異母的兄弟。
詩中用豆萁做燃料烹煮豆子,來比喻同胞哥哥曹丕來殘害弟弟,也表達出曹植對曹丕的不滿。最後一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生動地表現出兄弟相殘的無奈。
當時曹操病死曹丕晉陞為魏王,隨後漢獻帝劉協被迫禪位,曹丕登基為魏文帝。
但是太子爭奪皇位期間的一系列事件讓他無法忘懷,所以稱帝后一直對對手曹植耿耿於懷。
雖然二人是親兄弟,但是曹植的學識和政治才能都讓曹丕感到了威脅,於是想要藉機除掉他。曹植知道曹丕的意思,於是在悲憤之中七步作詩,令曹丕聽後心生愧疚。
自古帝王多無情,為爭奪皇位兄弟互相殘殺,已是常見之事,但是事事都有例外。
就拿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來說,在司馬懿去世後,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並沒有為了政權互相殘殺,這是為何呢?
其實在司馬懿在世時就已經給出答案,司馬懿僅用五個字回答:此子竟可也。
司馬師和司馬昭都是司馬懿和張春華的兒子,兩人在奪權的路上並沒有紅過臉,更沒有動過殺心。
甚至在司馬師臨死時,還出現了「兄終弟及」的情況,司馬家的襟懷和友愛讓許多人都羨慕。
這一切都歸功於司馬懿的教導,和兩個孩子的智慧,可以說司馬家族的謀略是一般人家比不上的。
司馬懿在教導兩個孩子時採用了不一樣的方法,因為司馬師沉著穩重能成大事,所以遇到家族抉擇的事都會和其商量。
而商議過後才會告訴司馬昭,又或者事情到了最後才會通知司馬昭,以防破壞大局。
就拿高平陵政變舉例,政變前一晚司馬懿和司馬師都踏實入睡,而司馬昭輾轉反側不能安眠。
司馬師的謀略和手段以及用人情商,都繼承了司馬懿的衣缽,暗地裡培養的三千死士就是最好的驗證。
司馬懿出門後看到了司馬師,用三千死士帶給他的震撼,感歎了一句:「此子竟可也」。
這句話也變相的證明了,司馬懿對司馬師的肯定,以及家族大權將會落到司馬師手中。
司馬懿病逝後司馬師成為掌權人,掌權後的他並沒有因為擔心權力爭奪,而消除一切隱患。
雖然這時司馬家的勢力佔了優勢,但還沒有做到一統天下的局面,這時的司馬家只是一個代言人。
不僅有曹魏宗族企圖奪回政權,還有其他世家大族想要瓜分司馬家的權力,更有吳蜀兩個集團在外威脅。
面對內外都是強敵的情況,司馬師首先想到的是家族榮耀,擴大家族勢力,延續家族的聲望。
這種情況下司馬師對弟弟極為照顧,不僅委以重任,還把弟弟當成繼位人來培養。
當哥哥的對弟弟非常照顧,司馬昭怎麼會自尋死路,只會對哥哥格外尊重。
司馬師不顧自身病症,除掉叛亂者、親自率兵征戰,為了穩固後方政權,直接將兵權給司馬昭,而司馬昭也沒辜負司馬師的信任。
在司馬師病危之前,已經把弟弟一步步培養起來,讓他有了接受重擔的底氣和實力,司馬昭對哥哥的只有感激。
在司馬師死後司馬昭之所以痛哭,並不是人前做戲,而是發自內心的感情流露,因為這些年是哥哥在外征戰,為他遮風擋雨。
在無數次叛亂和刺殺中,他和哥哥抱團取暖,哥哥就是他最大的靠山,如今哥哥去世剩下的路只能靠自己。
俗話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司馬師做到了這一點才會讓司馬昭對他敬重。不過如果司馬師沒有死,也許司馬家族又會是另一番場面。
本文聲明:文字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