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的性格特點是怎樣的
持之以恆,鄧艾酷愛軍事,每到高山大澤,定必測量繪製地形,規劃紮營佈防。時人常取笑鄧艾,然鄧艾並不在意。平淡地過了近二十年。後來總算當上了典農功曹,得到了司馬懿的賞識。
知恩圖報,「鄧艾改任汝南太守,到任後,訪求過去厚待自己的同郡長者,可惜長者已死,於是派官吏前去祭祀,對其家厚加賞賜.隆重的饋贈他的母親,舉薦他的兒子為計吏。」
功高自傲,伐蜀勝利之後,鄧艾擅自拜劉禪為驃騎將軍,恢復其它蜀國官員的職位,重操舊職。他曾對蜀國的官員說:「諸位因為有我,所以才有今天。如果是吳的人,你們早已滅亡。」
鄧艾為何獲罪被殺?因為他這種性格特點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互相征戰,最終曹魏打破僵局,首先滅了蜀漢,這對後來滅掉東吳、一統天下創造了絕佳條件。滅蜀之戰,決策的人是曹魏當權者司馬昭,而執行成功的人是老將鄧艾。但最終鄧艾卻蒙受謀反之罪,含冤被殺,令人惋惜。
當初司馬昭派鄧艾、鍾會、諸葛緒率軍三路伐蜀。隨行的還有監軍衛瓘,負責監督軍事行動。鍾會兼併了諸葛緒的軍隊,之後被蜀漢著名將領姜維阻攔在劍閣,雙方久久僵持不下。鄧艾則率軍開闢山路,繞道進入蜀漢腹地,直逼成都,迫使蜀漢皇帝劉禪投降。
鄧艾在滅蜀之戰中立了頭功,得到厚賞。鍾會嫉妒鄧艾的功勞,心中又想謀反,在蜀地自立為王,所以想除去鄧艾。鍾會找到衛瓘,二人合謀,聯名上書給朝廷,誣陷鄧艾有謀反的意圖。
掌權的司馬昭沒有調查事實,就立刻下令逮捕鄧艾父子,將他們關入囚車,押往京城。
鍾會讓衛瓘去逮捕了鄧艾,希望他們雙方火拚,一來可以坐實鄧艾謀反之事,二來可以消耗他們的兵力。衛瓘夜間前往鄧艾大營,先對鄧艾的部將威逼利誘,然後逮捕了鄧艾,而鄧艾父子和他的部將對此都沒有反抗。
鍾會兼併了鄧艾的軍隊,獨掌蜀地軍事大權。不久鍾會謊稱奉太后遺令要廢掉司馬昭 ,於是在成都反叛了。
衛瓘本來並不支持鍾會,只是迫於形勢,假意屈服。 衛瓘鼓動將士們反叛鍾會,在兵亂中,鍾會被殺。
鍾會已死,鄧艾的部下便去追關押鄧艾的囚車,想將鄧艾迎回成都。衛瓘害怕鄧艾回來復仇,自己又想獨佔功勞,於是派護軍田續去截殺鄧艾,殺掉了鄧艾父子。
鄧艾為何獲罪被殺呢?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原因,應該是鍾會和衛瓘二人合謀誣陷鄧艾,使鄧艾獲罪,而之後衛瓘擔心被鄧艾報復,於是派人殺掉鄧艾。但這只是外因,或者說是誘因。
鄧艾被殺的原因,其實是和鄧艾自身性格特點有關,這是內因。鄧艾的性格特點主要致命點是自作主張,不服從命令。當然這也不全是壞處,有時候可以視為獨立自主。
當初鄧艾與蜀漢將軍諸葛瞻在綿竹相戰,鄧艾派兒子鄧忠和司馬師纂(此人名叫師纂,在軍中擔任司馬一職)左右包抄出戰。鄧忠和師纂作戰失利,退軍返回,並說:「無法擊敗敵軍。」鄧艾大怒,叱責鄧忠、師纂,將要斬殺他們。鄧忠、師纂急忙再次出戰,終於擊敗了蜀軍。
師纂本來是司馬昭的屬官,被派來監督鄧艾伐蜀。師纂犯了小錯,按照軍法,也應該罪不至死。鄧艾想自作主張殺掉師纂,並且連自己的兒子鄧忠也不放過,也體現了他不近人情。這也讓師纂心懷怨恨,其後,他也隨鍾會等人上書稱鄧艾謀反。
鄧艾滅蜀後,不請示皇帝或司馬昭,就自作主張任命劉禪為驃騎將軍,並任命蜀國舊臣為官,甚至招攬一些人做了自己的屬下。鄧艾驕傲自滿,儼然一副蜀王的模樣。這樣的鄧艾,如何讓司馬昭相信他沒有謀反的意圖?
鄧艾上書給司馬昭說:「現在可以藉機備戰討伐東吳。應該優待劉禪,讓他留在蜀地,封劉禪為扶風王,東吳君臣知道後就可能歸降。如果將劉禪送到魏國京都,東吳的人就會認為我們將劉禪流放了,那麼他們就不會歸降了。」
司馬昭讓監軍衛瓘傳話給鄧艾說:「事情一定要先請示報告,不要自作主張。」
鄧艾回復司馬昭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應該見機行事。如果等待朝廷命令,道路遙遠,就會延誤戰機。我雖然沒有古人那樣的節操,但不會因為自身遭到嫌疑而讓國家損失利益。」
鄧艾的這番話,擺明了他要自作主張,直接引起了司馬昭的懷疑。其後鍾會,衛瓘、胡烈、師纂等人上告鄧艾有謀反之意,司馬昭自然將鄧艾逮捕回京。
臣子自作主張,不聽命令,多數統治者都不會容許。如果鄧艾謹遵命令,也不會引起司馬昭的懷疑,即便司馬昭懷疑,也只會召回鄧艾回京接受詢問,而不會未經調查就逮捕鄧艾。
有一種陰謀論認為,鄧艾之死,甚至鍾會謀反都是司馬昭安排的。鄧艾滅了蜀國,又積極計劃滅了東吳,如果鄧艾成功滅吳,他的功勞、威望就會成為天下第一,而且擁有魏、蜀、吳三國兵力,可以直接一統天下,開創新朝代了。所以司馬昭坐觀鄧艾,鍾會等人相鬥,一切盡在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