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偷渡陰平為何那麼容易就成功了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鄧艾偷渡陰平為何那麼容易就成功了呢?

漢末,從群雄逐鹿到三國鼎立,最終還是歸於一統。魏滅蜀之戰則是拉開了統一的大幕,在這場戰爭中,鄧艾偷渡陰平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影響了歷史走向,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公元263年,魏國舉兵攻蜀,整個戰爭過程只持續了3個月左右,蜀國滅亡,速度之快讓人唏噓。我們今天就來瞭解一下鄧艾及陰平道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竟能對蜀國國運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

魏軍兵分三路攻蜀,第一路鍾率領兵10萬,分三路從斜谷、駱谷、子午谷出取漢中,再攻成都。第二路鄧艾領兵3萬,出狄道(今甘肅臨洮)出,第三路諸葛緒領兵3萬,出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

鄧艾和諸葛緒的任務是夾擊在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屯田的蜀漢大將軍姜維,使其不能回援。鄧艾只好撤回,防守劍閣(今四川劍閣縣北)。

劍閣因其所在有大劍山、小劍山聳立,地形險峻,山高谷深路又狹窄,易守難攻。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李白筆下的蜀道難,主要就是廣元劍閣和陝西陽平關之間這段,即金牛道。金牛道可以從漢中直接通往蜀都成都,鍾會率領的魏軍主力就是走這條最快捷的入蜀道路。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姜維與廖化、張翼合兵守劍閣天險,阻擋鍾會南下。魏軍被阻劍閣,寸步難進,鍾會萌生退意。鄧艾提議出奇兵走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繞過劍閣,直插姜維後方。若姜維退兵,則劍閣可取;若姜維不退兵,則直攻成都。

關中平原、漢中盆地、四川盆地之間夾著秦嶺山脈和大巴山脈,主要道路一共有八條,北部關中平原至漢中盆地有5條,分別為陳倉道(也叫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隴南道(也叫祁山道),南部從漢中盆地到四川盆地的主要道路有3條,分別為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

實際上,還有一條從甘肅直接通往四川而不經過漢中的道路,叫陰平道。這條道比其他道路更加難行,蜀漢是有防禦的,設有三個關隘花石峽,險崖壩、陰平橋。鄧艾走的並非這條陰平道,而是另一條翻山路,我們稱之陰平小道。

史書記載:「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裡,去成都三百餘里」,稱陰平道為「邪徑」。陰平小道實際上根本沒有路,不過硬是讓鄧艾率人趟出了一條道。陰平小道起於陰平郡(今甘肅隴南文縣的鵠衣壩),途徑文縣縣城,翻越青川縣境內的摩天嶺(海拔2730米),經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到達平武縣境內的江油關(今南壩鄉),全長約265公里。摩天嶺北面坡度較緩,南面則是峭壁懸崖,無路可行,有詩云「山高如雲表,玄鶴尚怯飛」,足見其險峻。

66歲鄧艾帶著魏軍精銳,逢山開道,遇河搭橋,沒路可走就「皆攀木緣崖」或者直接裹上衣物氈毯滾下山崖。在今古宕昌境內的陰平古道上,還保存著鄧艾父子修築的「鄧鄧橋」遺跡。他們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走完這段山路花了一個月時間,可見路有多難,其志就有多堅。

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鄧艾奇兵滅了蜀國。為何鄧艾能成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陰平道險峻,比蜀道更難,蜀漢不認為魏軍竟然敢走此絕路,以至於鄧艾軍出現在江油關城下時,蜀軍以為神兵天降,直接懵了,不戰而降。鄧艾宛若一把尖刀,直插蜀國心臟,劍閣守軍還沒來得及回援,劉禪就開城投降了。

二、蜀漢內部出了問題

蜀漢後期,後主劉禪親信黃皓等小人,姜維雖為大將軍,為了自保卻只能在沓中屯田,對軍隊並無絕對的控制權。其實,戰前姜維曾上表後主,提醒注意防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等關隘,結果黃皓向鬼巫求問無事,和後主將此事掩蓋不發。

三、蜀漢羸弱,兵力弱勢

蜀國和魏交戰多年,國力羸弱,兵疲民累,士氣本就不高。而伐蜀魏軍則是精銳,鄧艾所選偷渡陰平的更是精銳中的精銳。蜀漢重兵都部署在外,雖然諸葛瞻的軍事能力並不算高,但其所率大都是老弱殘兵,難擋鄧艾精兵也在情理之中。

總的來說,雖然鄧艾偷渡陰平是導致蜀漢滅亡的直接原因,但根本上還是蜀漢氣數已盡,大廈將傾,才會被如此快速滅亡。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