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今天三國網小編來說說荀彧的故事。
荀彧,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祖上忠於漢室。其一生主要成就是為曹操策劃軍事戰略方針,也因此獲得"兩面派"的稱號。所謂兩面人,就是指荀彧背叛了漢室,反而效忠起曹操這樣的"奸臣",並且人前人後兩副面孔,其行事作風堪稱偽君子,這樣的人就是兩面派,那麼荀彧到底是不是兩面人呢?
身不由己的"兩面派"
其實,歷史上的荀彧雖然確實有"兩面派"的稱號,但事實卻並非盡如傳言一般。古代參政人員,往往面臨著複雜的社會關係,混亂的時代背景,在這些因素的雙重影響之下,荀彧的選擇往往不能代表他個人,甚至還會陷入諸多身不由己的境況中去。
但凡史書中記載荀彧是偽君子、兩面人的,其作者思考問題的角度,往往是根據歷史事件最終的結果而下定論的。荀彧雖因光復漢室而追隨的曹操,但從歷史長河中看,確實也起到了推波助瀾、養虎為患的作用,這也是歷史上對荀彧評價褒貶不一的緣由。
諸多著作中對荀彧截然相反的評價,實在值得駐足思索一番。
在毛宗崗編訂的《三國演義》中提到,荀彧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原本可與忠臣張良並駕齊驅的,只可惜半路追隨曹操而去,成為漢朝的滅亡的風中動力,這種人不配稱之為忠臣,死後也無顏面對漢朝君王。
而在更早的《三國誌通俗演義》中,對荀彧的評價又有著不同的見解,這本書中對荀彧的態度是正面的、惋惜的。首先荀彧的任何一個決策,幾乎都是當時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可以說是兩條絕路中,挑選一個後果比較輕的,要怪就怪曹孟德臨時改變了策略,原本光復漢室的決心變得野心蓬勃,最終導致荀彧滿腔忠心懷恨而亡,天下之人無不為其惋惜。
其實,據更多的典籍記載,自相矛盾、前後不一的並不是出謀劃策的荀彧,而是謀權篡位的曹操!不信,來看一下荀彧是如何死去的。
從荀彧死因辨其"挺曹"還是"挺漢"
相傳歷史上荀彧一共有四種死法。
第一種死法,憂病而死。《三國誌》記載:"荀彧疾留壽春,以憂薨。"簡簡單單的三個字便把荀彧的死帶過,曾被裴松之吐槽,認為陳壽有失偏頗。有人對荀彧的"以憂薨"加以贅述:曹操東征孫權,舟車勞頓,再加上荀彧年事已高,老想著自己幫曹累漢的事情,於是在路上便鬱鬱而終了。
第二種死法,絕望自殺而亡。說是荀彧有疾在身,於是在去東征孫權的路上,留在了壽春,在此期間想到曾經與曹操一起光復漢室的決心,和後來和曹操走向對立面,就不停的憂心曹操不會放過自己,與其讓曹操有機會虐殺,不如自己飲毒自盡。
第三種死法,也是大家多為認可的死法,曹操送空食盒逼死荀彧。
第四種死法,曹操用投名狀逼殺荀彧。《獻帝春秋》記載,曹操讓荀彧拿投名狀去殺伏皇后,以此來表示自己的忠心,荀彧沒有這麼做,因此自殺而亡。
四種死法記錄在不同的典籍之上,相同之處皆是曹操連累、逼迫致死的,並且可以從中看出荀彧的正直和剛正不阿、寧死不屈、死守漢室等品質和言行,因此說他是壞事做絕的偽君子實在草率而有失偏頗,下面舉一些史書中對荀彧的評價進行分析。
《三國誌》判荀彧罪名:曹魏之謀主
西晉著名史學家陳壽曾在的《三國誌》中為荀彧列傳。
荀彧作為漢末的朝中重臣,自然是有些過人的本事,諸多著作都肯定了荀彧的"王佐之風。"陳壽的《三國誌》也不例外。然而陳壽想強調的重點卻並非是荀彧的才幹,而是對其才幹之下的眼光有所懷疑。此話怎講?陳壽認為,既然荀彧都這麼厲害了,又怎麼會看不出曹操的狼子野心呢?一定是故意而為之,稱一聲魏臣不為過吧。
在當時的市井傳言中,荀彧也大多被批評是魏臣,但這多半是未知全貌的世俗偏見,人們往往只看結果,而沒有設身處地的為荀彧著想。
當時政權分崩離析,董卓禍亂朝綱,在朝中幾乎一手遮天,群臣非但沒有穩固政權,反而從中撈取好處,漢室早就名存實亡了,滿目瘡痍最後交給誰來解決?
只有荀彧挺身而出,不畏強權勢力,鋌而走險,先後輔佐各大勢力,企圖為漢王朝力挽狂瀾,然而效果微乎其微,實在沒有辦法後,荀彧選擇住追隨有實力、同樣具有光復漢室理想的曹操。東漢因此得以延續近20年,只是後來曹操違背了初衷,荀彧無力對抗,這才導致了最終的結果,這難道能把荀彧放在忠臣的對立面?
《後漢書》:荀彧乃漢之忠臣
在《後漢書》中,范曄極力為荀彧正名,忠臣不該獲得如此下場。
荀彧不畏強權、一心只為匡扶漢室,范曄在《後漢書》中補充了《三國誌》中不曾記載的內容,那便是荀彧投靠袁紹、曹操的初衷都是為了匡扶漢室,而荀彧死後,漢帝也十分認可荀彧的忠心,這便強有力的證明了,荀彧幫助曹操僅僅是為了制衡權勢。
在傳統的歷史觀念裡,凡事講究名正言順,有的時候名不正言不順,即使好心卻辦了壞事,人們只會用道德綁架你,荀彧就是一個典型被道德綁架的人。跟曹操此等奸雄打交道,本身就是把雙刃劍,一不小心就將萬劫不復,但當時荀彧別無選擇,或者說當他知道曹操的狼子野心時,為時已晚,最終落得個不甚美好的名聲。
但荀彧這種堅韌強勢的臣子,對那些狼子野心的人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使他們不至於做事毫無顧忌,幫助漢室延續了20餘年,但最終還是國運不可逆轉,最終殺身成仁了。
荀彧不輔佐劉備轉而追隨曹操的原因
有人說同樣是光復漢室,為何荀彧選擇了追隨風評較差的曹操,而沒有選擇輔佐"仁德"的劉備呢?
荀彧不輔佐劉備的原因有二,其一:雖然當時劉備仁義知名滿天下,但居無定所,手底下無一塊穩定的城池,並且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做支撐,相較於曹操、袁紹、甚至東吳,那都是沒有招架之力的,徒有一副空架子。
其二:劉備本身是漢室宗親,萬一他之後想將王室據為己有怎麼辦,這與輔佐曹操是有本質區別的,曹操實打實的是朝中重臣。並且要在一開始便下定了光復漢室的決心,荀彧與曹操志趣相投,互相視為知己,兩人合作撐起整個漢室,這是荀彧的願望。
只是沒想到,當曹操權傾朝野之際,竟然想自封魏王,這與他們當時的初衷相違背,荀彧自然是反對的,曹操因此給荀彧送去了空食盒,意思是,此處無漢祿可食,荀彧最終服毒自盡了。
以上是能夠表達荀彧忠心於漢室的內容,此外曹操在《己亥令》中也提到過和荀彧志向相投的話:欲討賊以立功。只不過在後來的權勢中迷失了自我,忘記了初衷,這與初心還在的荀彧有所衝突,最終導致荀彧以身殉國、捨身取義了。
因而,並非荀彧是前後不一的偽君子,好話說盡壞事做絕,而是曹操半路違背初心,與忠心於漢室的荀彧分道揚鑣了!至於邀名於後世,那更是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