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所討論的歷史上人物向來都是被世人兩極而論,正所謂有所成也有所不成。歷史上對於荀彧的評價無非是集中在兩點:他是漢室忠臣還是曹操黨羽?然而這兩種說法又都有論點支撐。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荀彧,看看他到底一個怎樣的人。
荀彧一生的軌跡與黨錮之禍有極大的關聯,必須瞭解黨錮之禍,才能真正瞭解荀彧以及穎川荀氏的處世之道,乃至漢魏之間士風的轉軌。荀彧的拯救天下之志優先於士大夫的階級認同,所以他捨棄了士大夫領袖袁紹,投奔了有志澄清天下,手段又較袁紹為高的曹操。
有「王佐之才」的荀彧,選中了「有命世之才」的曹操,遂組成了一對黃金組合。不論是主張擁戴漢獻帝劉協,還是推薦大批名士為曹操所用,又或者官渡之戰與曹操同心協力,以弱勝強,擊敗最大的敵人袁紹,都是為了「拯救天下」的目的。這過程中,曹操與荀彧也相處融洽,曹操給漢獻帝劉協的奏表中,對荀彧的讚美之詞連篇累牘,細讀其文,可以看出不完全是應付公事,其中頗有真心的欣賞。
二人關係的轉折點出現在赤壁之戰。曹操以垂暮之年,操全勝之局,而慘敗於孫劉聯軍之手,數十年積聚的戰船,一部分被孫劉聯軍燒燬,一部分害怕被敵人所得自己燒燬,沒有了水軍,可以說在有生之年沒有了吞併江東的希望。對於漢室中的劉家人,荀彧並不在意,但漢朝的名分是曹操統一天下,更新政治的重要保障。而曹操試圖篡漢,說明他不再以統一天下、拯救亂世為己任,他違背了年輕時的初衷,也違背了與荀彧共事的基礎。
所以荀彧要反對曹操即魏公之位,而曹操也知道荀彧不可能屈服,決定逼迫荀彧自盡。
所以,荀彧既不是漢室忠臣,也不是曹操黨羽,他的志向是拯救天下。漢室的名分有助於拯救天下,所以他扶持漢室;曹操的能力有助於拯救天下,所以他輔佐曹操。漢室要殺曹操,他不能同意;曹操要篡漢朝,他也不能同意。
所以他的悲劇結局幾乎是注定的。他雖然不能算純粹的漢朝忠臣,卻不愧為志存天下的仁人君子。所以死後數十年,仍被後人懷念,司馬懿就曾說:「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後人對荀彧的為人處世頗多議論,有時各執一端。
唐代大詩人杜牧評價:
「荀文若為操畫策取兗州,比之高、光不棄關中、河內;官渡不令還許,比之楚、漢成皋。……及事就功畢,欲邀名於漢代,委身之道,可以為忠乎?」因為荀彧的目的是拯救天下,對漢朝並不怎麼真心尊敬,所以在私人場合說一些僭越的話,比如把曹操比作漢高祖、漢光武帝,跟他的處事邏輯並不矛盾,並不能證明他支持曹操篡漢。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反駁杜牧:
「漢末大亂,群生塗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濟也。然則荀彧捨魏武將誰事哉!……。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荀彧佐魏武而興之,舉賢用能,訓卒厲兵,決機發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為強,化亂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豈在管仲之後乎!管仲不死子糾而荀彧死漢室,其仁復居管仲之先矣!」
這是把荀彧拯救天下的志向等同於忠心漢室了。實際上兩者可以分開,荀彧在拯救天下的同時不一定要忠於漢室。
可惜對於荀彧反對曹操即位魏公的原因,分析上太傾向於道德,對荀彧整體的人生軌跡有所忽視。
無論如何,在強權的威脅之下,荀彧敢於挺身而出,對權勢者說不,無愧於士人風骨,無愧於賢士之名,也無愧於人傑輩出的穎川荀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