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有哪些經歷?他為什麼要投奔曹操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荀彧有哪些經歷?他為什麼要投奔曹操呢?

荀彧,字文若,出身於本郡望族,後來投奔曹操,成為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歷史功過】

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荀彧在戰略上為曹操制定並規劃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司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三國誌·魏書·荀彧傳》)。

【生平大事】

名門之後心向漢

公元163年,漢恆帝延熹六年,正是「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的危急亂世,荀彧在河南穎陽出生了。了作為荀子後人,荀彧家族可謂名門望族。祖父荀淑,是朗陵縣令,他的8個兒子被人們稱為「八龍」。其中荀彧的父親荀緄,做過濟南相;叔父荀爽,擔任過司空,位列三公,是「八龍」中最負盛名的。顯赫的門庭使得荀彧從小就受到上流社會文化的熏陶,加上他天資聰慧,很小就顯示出非凡的才氣。南陽名士何顒見到荀彧,荀彧滔滔不絕地與之暢談禮制和治國安邦之法,何顒大為驚異,認定他有輔佐帝王的才華。

荀彧初入仕途,就碰上了董卓亂漢之時。當時只是掌管皇家筆墨紙張的荀彧,看不慣董卓自封相國、把持漢帝廢立、佩劍上朝的跋扈行為,便棄官回家了。在穎川,他敏銳地感覺到了漢室的搖搖欲墜和即將到來的天下大亂,舉族遷往冀州。這次避難給了他第二次政治選擇的機會:他和弟弟投入了冀州袁紹的幕下,希望通過袁紹來實現匡扶漢室的理想。

然而時隔不久,荀彧就預見到袁紹「終不能成大事」。綜觀當時各路英雄,他認定曹操最有濟世之才。於是,在191年,荀彧做了他一生中至關重要的決定:離袁紹而投曹操。曹操見荀彧來投,喜出望外,詢問他對天下形勢的看法。荀彧說:「眼下紛亂的形勢就像一盤時刻隱藏著凶險的棋局,隨時都有著『一著之失,滿盤皆輸』的危險,稍有不慎就會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欲成大事者必須高舉義旗,以『漢室中興』為綱領,令天下歸心,同時要統攬全局,眼光長遠,相勢而動。」曹操聽後覺得如勁風吹散眼前的迷霧,接著又詢問他對董卓的看法。時值董卓氣焰鼎盛之際,荀彧卻斷言他「蠱惑人心虐已甚,必以亂終」。可以說,荀彧在和曹操進行首輪談話時,就淋漓盡致地闡述了自己「漢室中興」的政治綱領,為曹操制定了一個「尊天子」的決定性策略,充分展示了其過人的判斷能力。曹操當時就由衷地感歎,是上天賜給了他一個張良,立即任命荀彧為司馬,此時荀彧年方29歲。

歷史正如荀彧的判斷向前發展著,董卓很快敗退出了群雄角逐的舞台。公元196年7月,漢獻帝在楊奉、董承等人的護衛下,從長安返回洛陽。荀彧的「漢室中興」計劃有了實現的機會。他力排眾議,兩次說服曹操相信:不管皇帝怎樣衰弱,他潛在的精神號召力仍是不可估量的。於是曹操答應了安集將軍董承的秘密召請,親率大軍進入洛陽,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曹操被封為大將軍、武平侯,荀彧也升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從此曹操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他的東征西討有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妙計頻出捷報傳

此後的數十年間,荀彧都沒有辜負曹操對他的期望,他幾乎參與了曹操集團前期的全部決策,曹操對之言聽計從。其中最為重要的幾次,是鎮守兗州、瓦解眾強、大敗袁紹。

曹操初獲兗州,建立基業,卻遭到一場家門慘禍,他的全家老小被徐州牧陶謙的黃由降將張闓盡數殺害。曹操氣憤難平,194年,率領大軍生計陶謙,讓荀彧留守兗州。就在曹操出兵之後,張邈陡然造反,陳宮慫恿呂布自立門戶襲擊曹操後方,豫州刺史郭貢統帥數萬大軍兵臨城下。短短數天之內,曹操的兗州根據地三面受敵,面臨覆滅的危險。而此時鎮守兗州的荀彧處變不驚,指揮若定,先保全了鄄城等三座縣城。之後他獨身一人,輕裝赴郭貢帳中,正氣凜然地對郭貢曉以利害,留下一段「單刀赴會」的佳話。郭貢目睹了荀彧膽識,驚怯交加,當晚便於工作拔營而去。

此後荀彧妙計頻出,他分化瓦解關東之敵的計謀,被後人歸納為「二虎競食」和「驅虎吞狼」。他讓劉備、呂布、袁術互相攻伐,等到三方筋疲力盡,立即聯合孫策打敗袁術,再聯合劉備剿滅呂布,最後又擊潰劉備讓其投奔袁紹。這樣一來,曹操只剩下袁紹一個對手了。

曹操要想統一北方,抗袁就是繞不過去的一步。然而此時雙方實力懸殊,即使曹操自己也顯得信心不足。圍繞是否抗袁,曹營內部展開了一場激辯。荀彧是堅決主張抗袁的代表,正是他對袁紹手下做出了「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的分析,才堅定了曹操戰勝袁紹的信心。這種驚人的判斷力再度為其後的戰事所驗證。

200年,曹操與袁紹開戰。他把大後方的治理調度完全交給了荀彧。此間,荀彧一面總國事,為遠征免除一切後顧之憂;一面書信往來,且曹操在官渡前線與袁紹相持達半年,糧草不濟,十分危急,是戰是守難以決斷,就寫信問荀彧的意見。遠在許昌的荀彧兩次表現出過人的眼光,他的預見彷彿身臨其境:「如今我軍軍糧雖少,卻也未曾像當初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牟交戰時那麼緊張。當初劉邦、成牟交戰時那麼緊張。當初劉邦、項羽二人誰都沒有因為糧草問題而率先退軍,因為先退者勢必受損。而今主公以只相當於袁軍十分之一的兵力與其抗衡,守其咽喉,使其無法前進,已有半年了。現在袁紹的軍隊越來越躁亂,必將有普通,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萬不可失。」曹操看完此信,才堅定了信心,命將士拚力死守。沒多久,他就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戰機,採用投誠過來的許攸的獻計,一舉擊敗了袁紹。

對袁紹的大捷,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隨後,荀彧又建議曹操暫緩南征,乘追擊袁氏,迅速平定冀州之地。207年,曹操要伐劉表,問荀彧有何良策,荀彧建議表面上佯攻宛、葉兩城,暗遣奇兵襲荊州。曹操依計而行。不久劉表病死,劉表之子劉琮投降,荊州不戰而收。在荀彧的精心謀劃下,曹操統一北方之勢終告而成。

亂世之中成大儒

作為謀士參謀,荀彧能謀善斷,功勳卓著;作為能臣,荀彧治事用典,安邦有道。更為難得的是,荀彧還是那個時代名士階層的首先楷模。

堪稱亂世之中的一代大儒。在刀光劍影、爾虞我詐的時代,能做到「天下莫不以為儀表」,千年以來,實屬罕見。

荀彧沉靜內斂,同時代的人評價他「持心平正」、「謙沖節儉」、「德行周備」,在他身上幾乎感覺不到身處亂世的浮躁,惟有淡泊與持成。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為萬歲亭候。正在擔任尚書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恭謙自讓,把表壓了下來。曹操親自寫信給他說:「和你共事以來,你幫著糾謬輔政,舉薦人才,提出計策,周密謀劃,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戰,希望你不要推讓。」 荀彧這才接受萬歲亭侯的封爵。

從某種程度上講,曹操集團由弱到強,跟荀彧的人格魅力和首先修養是有關係的。以荀彧首席謀臣、總理國事這樣的位置,阻擋賢路是最容易犯的毛病,而他卻舉薦了郭嘉、程昱、戲志才、鍾繇、司馬懿等一大批重量級的謀士參謀。其高風亮節不僅讓曹操對他禮敬有加,更讓同僚和下屬推崇備至。鍾繇稱荀彧為顏淵再生,司馬懿說荀彧是百年難有的賢才。

【名人評說】

何顒:「王佐才也。」——《三國誌·荀彧傳》

司馬懿:「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彧別傳》

鍾繇:鍾繇以為顏子既沒,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或問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顏子,自以不及,可得乎?」曰:「夫明君師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聰明,每有大事,常先諮之荀君,是則古師友之義也。吾等受命而行,猶或不盡,相去顧不遠邪!」——《彧別傳》

曹操: 吾之子房也。

曹植:「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褻,百寮士庶,唏噓沾纓,機女投杼,農夫輟耕,輪給輒而不轉,馬悲鳴而倚衡。」——《光祿大夫荀侯誄》

陳壽:「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三國誌·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

王導:「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晉書列傳第三十五》

范曄:「自遷帝西京,山東騰沸,天下之命倒縣矣。荀君乃越河、冀,間關以從曹氏。察其定舉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國艱,豈雲因亂假義,以就違正之謀乎?誠仁為己任,期紓民於倉卒也。及阻董昭之議,以致非命,豈數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過矣。常以為中賢以下,道無求備,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詰者也。夫以衛賜之賢,一說而斃兩國。彼非薄於仁而欲之,蓋有全必有喪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時運之屯邅,非雄才無以濟其溺,功高勢強,則皇器自移矣。此文時之不可並也。蓋取其歸正而已,亦殺身以成仁之義也。」贊曰:「公業稱豪,駿聲升騰。權詭時逼,揮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頓挫。越俗易驚,孤音少和。直轡安歸,高謀誰佐?彧之有弼,誠感國疾。功申運改,多疑心一。」——《後漢書·荀彧傳》

杜牧:「彧之勸魏武取兗州則比之高、光,官渡不令還許則比之楚、漢,及事就功畢,乃欲邀名於漢代,譬之教盜穴牆發匱而不與同挈,得不為盜乎?」——《資治通鑒》

司馬光:「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門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陳文子諸侯之賢大夫,皆不足以當之,而獨稱管仲之仁,豈非以其輔佐齊桓,大濟生民乎!齊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蓋以非桓公則生民不可得而濟也,漢末大亂,群生塗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濟也。然則荀彧捨魏武將誰事哉!齊桓之時,周室雖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荀彧佐魏武而興之,舉賢用能,訓卒厲兵,決機發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為強,化亂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豈在管仲之後乎!管仲不死子糾而荀彧死漢室,其仁復居管仲之先矣!——《資治通鑒》

蘇軾:漢末大亂,豪傑並起。荀文若,聖人之徒也,以為非曹操莫與定海內,故起而佐之。所以與操謀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豈教操反者哉?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謀九錫,則文若死之,故吾嘗以文若為聖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志林十三條·論古·武王非聖人》

無題

高鶚

荀令衣香去尚留,明河長夜阻牽牛。

便歸碧落天應老,僅隔紅牆月亦愁。

萬里龍城追夢幻,千張鳳紙記綢繆。

麻姑見慣滄桑景,不省人間有白頭

【歷史啟示】

曹荀相離為哪般

曹操對荀彧的重用幾乎可以用依賴來形容。曹操自任丞相,封荀彧為尚書令,後來更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荀彧的長子,二人結成了兒女親家。然而誰也沒料到,這個當初提議奉天子於許都的荀彧,最後卻成了曹操授九錫的反對者,這個對荀彧無比信任的明公,最後竟對他百般冷落,逼得荀彧鬱鬱而終。導致這一結局的根本原因,是曹操政治野心的膨脹和荀彧匡扶漢室的理想之間的矛盾。

最初,荀彧投曹,是看中了曹操「忠臣」的表現。董卓造亂,是曹操最先舉起了扶漢的旗幟,首倡義兵,關東聯軍停滯不前,是曹操最先出兵攻打董卓;十八路諸侯各掃門前雪,是曹操一句「君自向東,我自向西」,說什麼也不姑息,結果雙拳難敵四手險些喪命。這些使荀彧認定曹操是維護王室、維護皇帝的。

可歎的是,荀彧識盡天下才,卻識不透梟雄心。荀彧一直懷著對漢室的忠誠,並真心期待曹操能成為匡扶之臣,這份理想從未改變。然而,謀漢室各謀天下是兩碼事,一心忠於漢朝的他,卻投在了謀天下的「漢賊」帳下。荀彧獻計,迎漢獻帝劉協於許昌,意在實現「心無不在王室」的理想;曹操納計,則意在把它動作成「挾天子令諸侯」之勢。但這畢竟還在荀彧底線之內。後來,曹操因荀彧反對,打消了復古九州的念頭,也算是守住了一線忠誠,壞人可以怡然相處。但是,和荀彧以思想而為聖賢不同,曹操是以武功而為英雄的。212年,曹操不滿足於位極人臣的丞相地位了,要做魏公,荀彧原則上表示反對。「曹操聞言,勃然變色」,這成了曹荀之交的分水嶺。生性多疑的曹操開始對位高望重的荀彧處處提防,荀彧憂心忡忡,消極度日。民間傳說兩人之間的矛盾最終以一種無聲的默契解決了——曹操托人送給荀彧一隻食盒,打開空無一物,荀彧明白了對方的用意,遂服毒自盡。整個過程沒有激烈的辯論,沒有轟轟烈烈的抗爭,荀彧承襲了慣常的低調,安靜地結束了自己的人生。

可惜荀彧這樣一位才德具備之士,一生輔佐曹操,使之從弱到強,化亂為治,最終三分天下,卻未能實現他自己平生的夙願,完成匡復漢室的大業,成就「中興名臣」的夢想。他彷彿是一葉扁舟,承載著傳奇和美譽、無奈和遺憾,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