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忠於漢室的臣子為何不投奔劉備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忠於漢室的臣子為何不投奔劉備

對曹丕篡漢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漢末三國時期,曹丕於公元220年篡漢自立,而遠在川蜀的劉備便在公元221年的5月份稱帝,對外宣稱繼承漢朝國祚。

從時間上來說,兩者相差僅僅半年而已,可見雙方其實對漢獻帝劉協被廢的命運早有預見,均有十足準備。

那麼,當時其他地方忠於漢室的臣子,為何沒有趕赴川蜀投效劉備呢?

劉備未取得正統地位,不能代表漢朝

受到通行版《三國演義》裡「尊劉貶曹」的影響,很多人都錯以為劉備在兩川之地建立的「蜀漢」政權是東漢王朝的延續。

但從歷代史書來說,漢朝最後一代皇帝為漢獻帝劉協,劉備從未進入過漢朝皇帝的正統序列當中,「昭烈皇帝」只不過是他的謚號,而對他的稱呼一般為「蜀主」。

「蜀主」一詞就能看出後世對劉備稱帝一事的看法,其實是略帶貶義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劉備卻做了「蜀主」,實際上就是確定了蜀漢政權並非正統,而是地方割據勢力,這也與史書立場一致。

除此之外,從劉備的出身來說,他也不能代表漢朝正統。

劉備的出身籍貫比較清楚,系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玄孫,這個出身如果細究起來,和漢獻帝這一支已經沒有什麼親屬關係了。

其實這一點從很多細節上都有所表現,只不過很多讀者對此並沒有太過在意。比如說:

為什麼一提到劉備,除了點明他「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外,往往還要額外提一句「漢景帝玄孫」呢?

這是為了辨明嫡庶,劉備的祖上出過的漢朝皇帝,要追溯到漢景帝身上,漢景帝之後就是漢武帝,中山靖王劉勝正是漢武帝同父異母的兄弟。

可見,早在西漢劉勝這一代開始,劉備所在的這一支已經成為了皇室的庶支,而非嫡系,對皇位沒有了繼承權。

那麼隨著血緣的稀釋,從劉勝到劉備,已經過了十七代人。劉備實際是漢景帝「玄孫」之後的輩分,往往不進行細分,統稱為「玄孫」。

也就是說,從漢獻帝的角度來論,他和劉備有共同的祖先,那是十幾代人之前的事情了,就相當於今天兩個同姓之人見面,道一句「五百年前是一家」一個道理。

古代人之間論親,《禮記·大傳》中有云:

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

更何況,劉備這一支傳到他的時候,連爵位都已經沒有了,可謂平庸至極。如果在太平時期,連個「皇親國戚」都算不上。

那麼可想而知,漢獻帝劉協退位之後,劉備雖然在川蜀稱帝,那也不能算作東漢王朝的延續,更沒有資格被認定為漢朝正統,其充其量就是一方割據勢力而已。

那麼,當時的正統是哪兒呢?曹魏。

曹丕代漢稱帝,取得了正統地位

同樣也是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尊劉貶曹」的觀念盛行,再加上南宋之後,因與蜀漢同為偏安政權的緣故,很多人有意不想承認曹魏的合法地位。

但從史書上來說,曹魏在當時確實具有唯一的正統地位。

於公而論,曹丕是通過正規程序從漢獻帝劉協手中接過了正統的旗幟。

公元220年,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在曹丕的時代裡,代漢自立已經成為了可能,不會再上演董卓、袁術的悲劇。所以,朝堂之上眾臣「逼迫」漢獻帝劉協寫下禪讓詔書。

曹丕象徵性地進行了三次上書辭讓,「無奈」之下才最終同意,接過了漢獻帝手中的傳國玉璽。

戲份做足,但規程絲毫不差,所以正統地位的繼承是有效的。

相傳,這枚傳國玉璽就是當年秦代以和氏璧雕琢而成的,上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曹丕篡漢之後,在這枚玉璽上又刻下了「大魏受漢傳國璽」幾個字。

所以,從道理上來講,曹丕所在的曹魏政權是當時以合理、合法的途徑,從漢朝的手中接過了象徵著正統地位的傳國玉璽,也就得到了唯一的正統地位。

於私而論,曹丕與漢室的關係要比劉備更為親近。

曹操「奉天子以討不臣」,漢獻帝就是其手中的籌碼。但曹操的女兒卻嫁給了漢獻帝劉協,且被立為皇后。

也就是說,曹操是漢獻帝劉協的老丈人,雙方是有親屬關係的,且還非常緊密。

而漢獻帝劉協的兩個女兒也嫁給了曹丕,雖然輩分有點混亂,但雙方確實是有緊密的親屬關係,曹丕是漢獻帝劉協的女婿。

從這一重關係來說,曹丕要親於劉備與漢獻帝劉協的關係。

這樣一來,曹丕代漢於公於私都說得過去,雖然不值得深究,但終歸是有一個合理的解釋,能給其他人接受的理由。

劉備建立的蜀漢既不能代表漢朝,也不具有正統地位。劉備之所以在曹丕篡漢之後立刻稱帝,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穩固其實際統治區域內的人心,不至於令其治下的賢才外流而已,更多的是一種補救措施。

至於說,不在蜀漢範圍之內的漢室忠臣,自然也沒有必要去投效不具有正統地位的蜀漢勢力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