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漢孫權在做什麼 難道他一點也不著急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丕篡漢孫權在做什麼 難道他一點也不著急嗎

還不知道:曹丕篡漢孫權在做什麼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北方的一代雄主曹操抱憾離世。曹操非常務實且很有遠見,他掌控朝政多年,卻遲遲不肯登基稱帝,就是擔心在時局不穩的時候貿然篡位會成為眾矢之的,從而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和掌控的實權。

而曹丕接位之後跟他老子的做法就完全不同了,既要實權又要名正言順地俯視天下。因此,經過將近一年的準備,終於得償所願圓了當皇帝的夢,在這一年的冬天威逼著漢獻帝劉協禪位,在洛陽登基稱帝,建立了曹魏政權並改元黃初。

劉備跟曹操謀斗了多年,相互之間攻伐征戰互有勝負。對於曹操之死,劉備既喜又悲,因此還特意派出使者前去調研。可就在不久之後,劉備又得知曹丕篡漢稱帝的消息。於是他高舉著匡復大漢的旗號,在巴蜀眾多文臣武將們的簇擁下,於公元221年四月在成都建立了蜀漢政權,登基稱帝並改元章武。

不過在這個時候卻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三國之中的兩位雄主也都先後建國稱帝了,東吳的孫權卻沒有動靜,那麼他在幹什麼呢?

據《三國誌吳主傳》記載,曹丕和劉備先後建國稱帝后,孫權從荊州的公安遷到了鄂州縣並改名為武昌,然後把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等六個縣合併成武昌郡。孫權的這一行為確實有點讓人匪夷所思,同為一方霸主,別人都已經正名號且昭告天下了,而他卻在忙著遷都並縣,難道他就一點也不著急?要說孫權不著急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孫權在這個時候有他的自己的小心思。

據《三國誌吳主傳》注引《魏略》中載,當孫權知道了曹丕和劉備稱帝之後,就命令身邊負責查看天象星雲的官員看看「星氣何如」,也有急於想要稱帝正名的心思。不過得到的結論是「位次尚少,無以威眾」,於是孫權就改了主意,「欲先卑而後踞之」。這其中的意思是:先假意卑躬屈膝的順從,趁機從中撈些好處,等到登上大位遭到征討的時候就會激起大眾的憤怒,到那個時候大業就成了。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孫權做了一個決定:「深絕蜀而專事魏。」

從這個記載來看,說明孫權當時並不是不著急,而是感覺建國稱帝的時機還不成熟,所以就靜下心來圖謀發展,為以後的順利登基稱帝做著積極的準備。關於這一點,在他對文武百官們的一番訓話當中也有體現。

據《三國誌吳主傳》載,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八月,孫權在武昌對文武百官進行了一番訓話。他說:「大丈夫在安樂之時仍不忘危機的存在,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訓誡。漢武帝末年出仕的名臣雋不疑,在平安盛世之中任然身披鎧甲、窮兵黷武、刀劍寸步不離,時刻保持著警醒並防患著禍事的發生,終究成了大漢朝的一代名臣。何況我們現在身處魏、蜀征討的邊界,身邊常有虎狼相伴,怎麼能在這個時候輕視威脅的存在而不時刻保持警覺呢?

最近常聽說,諸位崇尚謙虛簡約的優良作風,出入行事也都是輕車簡從少帶護衛,對自身的安全做得很不到位。為了死後留下一個好的名聲,而讓君主和家人們都不放心,這與崇尚謙虛簡約相比,哪個更使自己處於危險受辱的位置?所以,諸位應當時刻保持高度警醒,切勿盲目自大而辜負了我的期望。」

從這段對話當中也能看出來,孫權已經明示了文武百官,向魏乞和只不過是一時的權益之際,最終還是要走上征戰的道路上來的,千萬不能在這個時候掉以輕心。

孫權向曹丕乞和歸順,為了表示誠意不僅派出了使者親自前往拜見,而且還將在荊州解救出來的於禁等將領一併送回。對於孫權的乞和,曹丕也很快給予了回應。他以魏國皇帝的名義給孫權下了一道詔書,冊封孫權為吳王、大將軍、荊州牧等等。

不過,孫權根本沒有將這些賞賜、冊封之類當成一回事,這只是表面文章做給外人看的。曹丕的詔書下達後,孫權召集群臣開會,商議要不要接受冊封。當時有很多人提出來不應該接受魏國的冊封,應當自稱上將軍九州伯來統領東吳。但孫權卻說:「九州伯這個稱呼,在以前的君主當中就沒聽說過。再說了,當年劉邦不是也受了項羽的冊封成為了漢王嗎?這只是權宜之計而已,又沒有什麼損失。」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孫權的目的只有一個:積蓄力量、等待有利時機,為之後建國稱帝做準備。

參考書籍:《三國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