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漢,劉備此時選擇了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丕篡漢,劉備此時選擇了什麼?

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三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曹魏陣營,曹丕不叫篡漢而叫代漢,因為劉協是「主動禪位」,曹丕受禪是「順應天意民心」。天意如此,逆天不詳,所以曹丕只好「勉為其難」了——堯舜禹之間是不是走的這個程序不得而知,但是後來的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基本都能算曹丕的學生,而且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曹丕「受禪」,還搞了個「三讓三辭(漢帝告祠高廟,使行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璽綬詔冊,禪位於魏,王三上書辭讓,乃為壇於繁陽)」,根本不如劉備爽快。劉備直接給活劉協開了追悼會,然後高高興興地在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的勸進之下稱帝了——當時關羽身在東吳首在曹魏,難怪領銜勸進的重臣名單中找不大右將軍領巴西太守新亭侯張飛的名字。

劉備稱帝,據說是為了名正言順地與曹丕分庭抗禮,畢竟漢中王打魏皇帝,會被不瞭解內情的人視為以下犯上。但是劉備除了稱帝之外就別選擇了嗎?當然不是,劉備當時至少還有三條路可以走,至於如何抉擇,那就要看劉備和智囊團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了。

劉備除了稱帝之外,第一條路就是學當年的曹操。

當年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而立獻帝劉協,曹操當時的反應是「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曹操得到衛茲的資助,這才湊了五千人馬,扯起了討董聯軍的大旗。而劉備在曹丕稱帝的時候,怎麼也能湊齊十萬人馬。如果這時候劉備公開宣稱劉協沒死,並且自己又接到了衣帶密詔呼籲天下諸侯起兵勤王,應該比當年的曹操還有號召力。

讀者諸君都知道,曹丕接班不到一年就開始代漢自立,此前他不過是一個五官中郎將,不要說門閥士族對這個小字輩不大看得起(後來的九品中正制就是為了討門閥士族歡心),就是他的兩個弟弟曹植曹彰,也未必真心擁護曹丕稱帝。如果劉備振臂一呼,當時已經結仇的孫權會不會響應不得而知,朝廷文武大臣暗通款曲的肯定不會少,畢竟在「勤王救駕」這件事上,漢室宗親劉備比宦官之後曹操更可信一些。

除了效仿曹操當年討董,劉備也搞個「討曹聯軍」,劉備還有第二條路,那就是派出特種部隊把已經被廢為山陽公的劉協「偷出來」。當時劉協雖然被廢為山陽公,但是並沒有失去行動自由,每天還可以上山採藥,下山後還能開辦學校。如果劉備派出特種部隊,製造了劉協採藥迷路失蹤的假象,是可以把改變裝束的劉協偷到西川的。

如果劉備成功偷回劉協,那麼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好,奉天子以令不臣也罷,都會吸引一大批忠於漢室的精英人才來投靠。蜀中人才匱乏,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人才都被曹操打著大漢丞相的旗號給劃拉走了。

有人說當時漢獻帝就是個鍋,曹丕早就想甩掉了,如果劉備想要,曹丕會睜一眼閉一眼假裝瞧不著,曹丕沒把劉協送到魏蜀邊境,讓劉備接這個燙手山芋,就已經算是厚道的了。這種想法肯定是不對的,如果劉協真的脫離了掌控,對曹丕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麻煩:只要劉協脫困後公開宣稱曹丕是篡漢而不是代漢,那麼曹魏政權的合法性就會完全消失。所以曹丕寧肯讓劉協「病殂」,也不會便宜了劉備。

即使曹丕加以防範,也並不代表劉備沒有機會偷走漢獻帝劉協。咱們前面已經說過了,當時劉協是有一定的行動自由的,而且連年征戰後,大漢已經千里無雞鳴,是真正的地廣人稀。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只要劉備想偷,總還是有機會成功的。但是劉備連一點營救漢獻帝劉協的打算都沒有,在曹丕昭告天下「冊封」劉協為山陽公的時候,劉備則直接宣佈了劉協的死亡,既然劉協「已經死亡」,自然是不需要去營救的。

除了組建討董聯軍和營救劉協,劉備還有第三條路,那就是傚法當年的漢太祖高皇帝劉邦,表面上承認曹丕的繼位合法性,並就此討價還價,然後燒燬棧道,把自己關在漢中和蜀地養精蓄銳,等到時機成熟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給曹丕致命一擊。當年劉邦出其不意打了項羽一個措手不及,劉備完全可以有樣學樣:劉備或許不如劉邦,但是曹丕的能力跟項羽更是差得沒影兒,劉備的成功幾率,要遠遠大於他的老祖宗劉邦。

可是劉備既不承認曹丕的皇帝地位,也不肯與孫權恢復盟約(孫權已經主動求和),同時劉備既不去征討「篡漢」的曹丕,反而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幾乎傾巢而出去打孫權了——你的曹丕,是征討逆賊,你打孫權,則是軍閥混戰,哪一種軍事行動更具「正義性」,應該是不言而喻的。

現在看來,除了自立為帝,劉備還有三條路可走,無論是學曹操組建討丕聯軍,還是偷取劉協奉(挾)天子以令不臣(諸侯),或者學劉邦韜光養晦靜觀時變,劉備都有可能獲得最後的成功。這時候就要請問讀者諸君:您認為除了稱帝之外,劉備在這三條路中應該如何抉擇?哪一條路通向最後的成功?反正筆者以為,劉備不打曹丕而打孫權,有點本末倒置,稱帝后倉促出兵伐吳,似乎未免有些操之過急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