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人口多少萬?諸葛亮為何要一直北伐?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蜀漢人口多少萬?諸葛亮為何要一直北伐?

諸葛亮北伐一直是蜀漢繞不過去的情結,但是北伐的最終結果是失敗的,而這也並不能將錯誤歸結在諸葛亮的身上,蜀漢窮盡竭力其實也難以做到北伐的勝利。所以單憑諸葛亮一人也無力回天,古代冷兵器戰爭拼的是國力,國力的基礎就是人口。當時蜀漢人口不過九十四萬,相比起曹魏的四百多萬,不及四分之一,所以這限制了蜀漢所能調動的最大兵力,不過十萬。可以說十萬蜀漢軍已經是達到了極限,相當於是九個人就需要供養一個士兵,看起來似乎差距不大,但對比一下漢武帝時期就明白了。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時期的蜀漢

漢武帝時期的人口峰值是六千萬,而當時漢朝的常備軍是六十萬,相當於是一百比一的比例,然而就是這麼大的容錯空間,漢武帝還是背負了一個窮兵黷武的名聲。可見有著十倍差距的諸葛亮,能不斷發動北伐維持蜀漢權威,已經是非常盡力了。

但既然蜀漢如此艱難,為什麼諸葛亮卻還是要不斷北伐呢?而且北伐的成功性那麼小,是不是有什麼好辦法能打開突破口呢?

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北伐從小說角度來看,是興復漢室的具體表現,是諸葛亮忠臣形象的體現。為了先帝的遺願不斷嘗試,實屬千古奇談。但現實情況遠比小說複雜,人物的性格也不是單一不變的。回到三國這一段歷史重看北伐,才明白諸葛亮的無奈之處。

諸葛亮

蜀漢建立的基礎是興復漢室,而劉備也是以漢室宗親自居,奉曹操為國之大賊。而劉備之所以能迅速建立基業,也是源自於劉備的兩層政治資源,其一就是身份屬於劉氏一族,且不論是真是假,總而言之也沒有證據能說明劉備不是。其二則是衣帶詔事件,衣帶詔事件當中劉備是參與了的,而後也是衣帶詔事件的唯一倖存者,所以他以此為理由,討伐曹操就是奉了漢獻帝劉協的命令。因此在隆中對當中諸葛亮就提出了看法,以勤王的身份討伐,先割據立足,再等待時機北伐。

但隨之而來的變化打破了這兩層優勢,劉備自詡漢室宗親,卻強取豪奪了益州,還將劉璋趕去了荊州。更慘的是在荊州失守之後劉璋去了東吳,這導致益州內部出現裂痕,越來越多的質疑和反抗出現。其次漢獻帝劉協禪讓皇位,採取的是合法而且籠絡人心的手段,而漢室江山都不存在了,何來的興復?

劉備托孤

為了重新強調自己的權威,劉備採取了先稱王再稱帝的手段。需要注意的細節是劉備的選擇,他稱王時是漢中王,而不是益州王,實際上是因為漢中是漢朝的龍興之地,而且相對益州獨立,距離長安和洛陽更為接近,所以劉備只有稱漢中王才能規避搶奪益州的過錯。但劉備之後的稱帝略顯不夠明智,一來漢獻帝劉協不但是沒有去世,而且還得到了曹魏的妥善保護,二來劉備的勢力內部危機重重,在還沒有解決之前就引發了對外矛盾。

所以諸葛亮是在這種情況下接手蜀漢,前途充滿荊棘。

北伐的目的

這麼看來諸葛亮從政治角度出發北伐,原因就是為了能緩解內部矛盾,將矛盾全部集中在對外戰爭上。一來能夠強調蜀漢存在的意義,討伐曹魏;二來則是將內部注意力轉移,全部身心都放在對外上。

諸葛亮北伐路線

真實歷史之中的北伐沒有那麼去驚心動魄,除了第一次北伐時期擊敗張郃之外,取得的勝利微乎其微,在街亭失守之後無奈退回。而之後的諸葛亮北伐結局都是一句話概括,糧盡而還。而有了第一次北伐之後,就能看懂諸葛亮為什麼在軍事行動上一直小心翼翼。諸葛亮的每一次北伐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拿下關中地區,目標便是長安。但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的時候,諸葛亮卻並沒有採納。

原因不是諸葛亮和魏延不合,相反兩人幾乎是蜀漢的支柱,而且在北伐時諸葛亮也多次讓魏延獨領一軍,可見器重。有關子午谷奇謀的成功性,史學上一直都沒有定論,但這本身就是沒有答案的事情,所以只能從諸葛亮的角度去看待子午谷奇謀。諸葛亮作為蜀漢的掌舵人,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一時的得失,而是要考慮整個戰役的得失,蜀漢能否在北伐取得成就之後維繫,是諸葛亮需要考慮的問題。所以諸葛亮只有一個態度,小心為上,北伐不求能成功,只要能緩解內部壓力即可,因此諸葛亮北伐往往是點到即止。

姜維

反觀諸葛亮去世之後的姜維便沒有考慮到這一層面,不但是發動北伐的次數多於諸葛亮,而且幾乎都是戰敗而歸,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收益。另外在曹魏討伐蜀漢時,鄧艾依靠小股軍隊就逼降了蜀漢,難道真的只是因為劉禪無能嗎?我想劉禪也曾提議如何抵擋,但現實情況是劉禪聽到的都是投降的聲音。此時的蜀漢缺少了支持,本地士族和豪強不支持,法理上也不合法,所以蜀漢的衰敗是必定的。

再回頭去看諸葛亮北伐的所作所為,才能明白一代忠臣的苦心,即使明知前方是失敗,也義無反顧撞南牆。旁人都在勸說放棄時,諸葛亮卻在想,萬一南牆被我撞破了呢?這或許就是諸葛亮的魅力所在吧。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