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全盛時期到底有多強?夷陵之戰的失敗,對蜀漢影響有多大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蜀漢全盛時期到底有多強?夷陵之戰的失敗,對蜀漢影響有多大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備奪取荊南四郡,長期客居荊州之後,顛沛流離的劉備終於有了自己獨立的根據地,劉備之前雖然一度佔據徐州,卻是曇花一現,赤壁之戰以後,荊南四郡的奪取讓劉備終於有了自己穩定的根據地。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劉備向孫權借用南郡,實際上孫權這個南郡還不是全部南郡,而是南郡的江陵部分,這就是劉備借荊州的真相。至此,荊州七郡,劉備獨佔四個半(桂陽、零陵、武陵、長沙、江陵),曹操佔一個半(南陽、襄陽),孫權只佔江夏,在赤壁之戰是出力反而是最多的。南郡周瑜打了整整一年,身受重傷才打下來的,劉備根本沒出什麼力,反而得到了荊州大部隊郡縣,這也為之後的荊州之爭埋下伏筆。由此,隆中對中跨有荊、益戰略,初步完成荊州部分。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劉備與劉璋正式決裂,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璋宣佈投降,益州之戰,以劉備勝利結束,至此,益州地區除了張魯盤據的漢中之地以外,全都劃入劉備集團版圖,孫權鎖要南郡不成,派遣呂蒙進攻荊州,奪取了長江、零陵、桂陽三郡,劉備調兵遣將入荊州支援關羽,孫劉聯盟此時已經破滅兵戎相見。

但是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一舉收降張魯佔據漢中,迫於曹操的威脅,劉備與孫權重歸於好,雙方約定以湘水為界,南郡、零陵、武陵歸屬劉備,江夏、長沙、桂陽歸屬孫權。一下子失去了兩個郡,這一年劉備集團的確是有重大損失的,但是不久以後,新的機遇來了。

曹操奪取漢中以後,拒絕了乘勝進攻劉備的提議,留下夏侯淵鎮守漢中,回到了北方,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劉備開始發動奪取漢中的漢中之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5月,劉備集團打敗曹操,奪取漢中,隨後劉備派遣劉封、孟達乘勝奪取東三郡(上庸、房陵、西城),打通與荊州的聯繫。

此時,雖然曹操集團依然是實力最強大的,但是卻先去失去荊州、漢中、東三郡等地,無力南上,經過內憂外患,進入戰略防守階段。孫權集團在這期間則通過湘水之盟得到荊州的長沙、桂陽二郡,又接著進取奪了交州,但是交州人煙稀少,荊南的兩個郡實際上人口和戰略意義、遠遠比不上南郡,孫權集團這時候的綜合實力成了倒數第一。

劉備集團從一無所有,到如今近乎「跨有荊、益」,還在正面戰場打敗曹操,勢力發展是最快的。

荊州失守對劉備集團的影響

隆中對的設想正在一步一步化為現實,統一天下似乎指日可待,同年,劉備進位漢中王,並且授予關羽假節,為了將曹操勢力徹底敢出荊州地區,關羽發動樊襄戰役。戰爭勝利的天平依然向著劉備集團妥協,於禁七軍皆沒,龐德以身殉國,荊州刺史、南鄉太守等荊州官員投降,許都以南群雄響應關羽,曹仁被困樊城,樊城、襄陽危在旦夕,因為位於宛城(南陽郡治)的荊州官員已經全部投降,曹仁被困於孤城之中,史稱關羽「威震華夏」,曹操都準備遷都了。原本關羽很快就可以將曹操集團徹底趕出荊州,進而進取中原的,可惜這時候,呂蒙白衣渡江,襲取江陵,關羽敗走麥城。由於孫權集團的背信棄義,樊襄之戰的結果出乎劉備集團的預料,也對三國的局勢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對於劉備集團而言,荊州失守,意味著隆中對戰略的徹底失敗,蜀漢幾乎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希望。對於孫權集團而言,則以為著基本實現了魯肅提出的「竟長江之極」戰略,鞏固了長江防線,實力大大加強。對於曹操集團而言,意味著沒有被趕出荊州,遏制了劉備集團發展的速度,同時將孫權集摁死在襄陽。

夷陵之戰對劉備集團的影響

為了給關羽報仇,亦或為了奪回荊州,劉備稱帝不久便出兵討伐孫權,戰爭初期,東吳那烏合之眾的陸軍根本抵擋不了劉備。劉備軍連戰連捷,一直打到夷陵地區,可惜天不佑漢,臨危受命的陸遜,最終在夷陵之戰,一把火,燒的劉備軍全軍覆沒。

夷陵之戰對於劉備集團而言,是繼荊州失守以後的又一重大損失,蜀中精銳損失殆盡,蜀漢還出現了人才斷層,劉備白帝托孤之時,南中地區發動叛變,蜀漢竟然落得無力圍剿,劉備留給諸葛亮的,是一個千穿百孔的蜀漢。

幸好諸葛亮以其出色的治國才能,力挽狂瀾,總算還沒有滅亡,之後諸葛亮北伐之時,不得不將「隆中對」戰略,調整為法正的「漢中策」,但是無論是什麼戰略,荊州失守,益州疲敝,已經意味著蜀漢再也沒能統一天下,諸葛亮也只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罷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