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瞭解諸葛亮北伐嗎?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在劉備托孤以後,諸葛亮就成了蜀漢重要的大臣,官吏對諸葛亮信服,這讓諸葛亮有絕對的話語權,諸葛亮掌管蜀漢軍政大權,在平定南方以後,便親自率領軍隊北伐。
那我們的問題來了,蜀漢作為三國中最弱的國家,為什麼屢次進犯強大的曹魏?何況還是在劉備夷陵之戰損失慘重的情況下?這不是以卵擊石、螳臂當車嗎?諸葛亮有機會實現自己「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政治理想嗎?
1.曹魏北方並不穩定,蜀漢的進攻影響曹魏內部穩定。
在曹丕當政時期,曹魏的總人口不過漢的一個郡國,看見戰事多年讓曹魏勞民傷財。而且在曹丕治理末期,曹魏的掌政者也發生了巨大分裂,一部分是以曹真曹休為首的曹氏宗親,一部分是以司馬懿為首的官吏,司馬懿所推行的新政對曹氏利益受損,
但是曹魏兩代人都是可以做帝王的人才,曹真曹休自然要除去這些大臣。但無論是曹丕還是曹睿,都是在曹魏進一步繁榮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們也對二者有一定的壓制。
有這樣的人才治理曹魏,曹魏恢復強大的國力指日可待,諸葛亮自然也看出了這一點,如果給曹魏足夠的時間,恐怕這天下三分的局勢可能會被打破。
而且諸葛亮也平定了南方蠻族的入侵,蜀漢也經歷了一段穩定的時間,已經恢復了一定實力,內部安定,蜀漢有足夠條件支持諸葛亮北伐
2.天下有變,中原可圖。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曾提出,要想克服中原,需要一定的變數,但是蜀漢曹魏東吳三家都處於一個和平穩定的時期,蜀漢剛剛經歷戰敗,曹魏也經歷了皇帝的更新換代,諸葛亮必須主動出擊,為自己創造機會,打破這一格局。
曹魏的實力最強大,一旦恢復,恐怕還會有當年曹操赤壁之戰的格局,而且現在的東吳跟蜀漢也有一定矛盾,雖然關係改善了,但是東吳不可能為了蜀漢全力支持,他們只能牽制曹魏一部分國力,但曹魏的進攻中心肯定還是蜀漢
有了上次的經驗教訓,諸葛亮不可能再來一個火燒連環戰船,所以諸葛亮必須把曹魏扼殺在崛起的搖籃裡。
為了減緩曹魏恢復的勢力,諸葛亮最好的辦法便是北伐,縱觀諸葛亮六次北伐,主張軍屯制,沒有糧草便退軍再戰,蜀漢這邊損失也不大,對於蜀漢的國力也沒有消耗很多。
諸葛亮行軍打仗比較穩重,並沒有像郭嘉那樣屢次奇計,就是魏延出了奇謀,諸葛亮也很少採納,他知道蜀漢玩不起,一但失敗便功虧一簣,還可能會賠上整個蜀漢。
諸葛亮在出征之前,便已經知曉了蜀漢的實力,要想在短時間擊敗曹魏,無異於癡人說夢,中原雖然動盪,但是經濟實力比起南方,還是要高出不少,積弱的蜀漢完全沒有機會。
但是為了維持這三國鼎立的局面,也為了蜀漢,諸葛亮不得不跟東吳重新修好,再次結盟,東吳可以拖住曹魏一定的軍事力量,蜀漢也減緩了壓力。
但可惜蜀地地勢險要,雖然易守難攻但是對於自己軍隊的運輸影響甚大,諸葛亮不得不修理棧道,這也是影響蜀漢北伐的一大要素。
諸葛亮也只能等曹魏政治分裂,分化司馬氏與曹氏之間的矛盾,趁機北伐了。
如果從這裡看,諸葛亮的六次北伐無疑是成功的,他給蜀漢帶來了時間,但無奈天嫉英才,諸葛亮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