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最後的繼位人,是姜維。
不過跟蔣琬、費禕這兩位根正苗紅的蜀漢人相比,姜維的出身比較特殊,他是一名魏國降將。
228年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戰爭時,姜維本是涼州天水冀縣的一個中郎官,正跟隨太守在外視察工作,不料突然碰到蜀漢大軍襲來。可能被嚇懵了,這太守無緣無故覺得姜維等人有異心,就拋棄姜維自己跑去了上邦城。姜維追過去,結果城門已閉不讓進,返回冀縣,冀縣也不讓進。沒得辦法,姜維只好和同伴「俱詣諸葛亮」,成了特色蜀漢復興主義的一份子。
從戰爭的結局看,這次北伐可以說功敗垂成可惜至極,但姜維的到來,卻是給了諸葛亮不小的安慰。
《三國誌》裡,諸葛亮對姜維的喜愛躍然紙上:
「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這待遇堪比曹操對關羽了,一過來就是封將封侯。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永南大家可能不知道,但季常應該比較熟悉了,他就是早先被譽為蜀漢頭號種子選手的「白眉最良」馬良,基本上能代表蜀漢年輕一輩的最高水平。諸葛亮說馬良不如他,這評價可以說頂天了吧。
「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本來上一段話是諸葛亮專門寫信給張裔和蔣琬誇姜維的,結果他誇完一遍還不夠,這次又來,說姜維武略過人,他要把自己生平所學盡授給他。就這他還不放心,要帶他進宮給劉禪看看,當著皇帝面再給他來一遍。
無論怎麼看,對於姜維,當時諸葛亮那股激動喜悅的心情都根本藏不住。也正因如此,羅貫中才在《三國演義》裡,特意花了一整章的篇幅來講孔明如何用計收服姜維,這都是建立在正史基礎上的。
但可惜的是,姜維到蜀漢才不過六年時間,諸葛亮就去世了。這短暫的時間,導致姜維根本沒來得及建立任何功勳,最出彩的一次表現還只是諸葛亮去世時通過「反旗鳴鼓」逼退了司馬懿。但這顯然是不夠的。
姜維作為一名降將,在蜀漢本就沒有任何根基,現在領路人沒了,後面的路當然就更難走了。而這個時候,姜維生命中的第二個貴人就站了出來——蔣琬。
受《三國演義》影響,很多人都以為姜維的發跡都是靠諸葛亮的提拔,但事實上,諸葛亮只是為姜維鋪了一段路,真正的提拔,是蔣琬來完成的。
從官職上就能看出,234年諸葛亮去世時,姜維還只是一個輔漢將軍、右監軍,處於中級軍官階別,遠遠算不上在權力核心。但到了延熙十年(247年),蔣琬去世的第二年,姜維已然成了僅在大將軍費禕之下的衛將軍。這其中的13年,除了姜維自己夠優秀外,重要的一筆必須得歸因於蔣琬連續不斷的提拔。
當然,蔣琬提拔也不是隨意提拔,如果可以當初諸葛亮就直接自己來了。提拔的前提,是姜維得建立起配得上的軍功。對此,蔣琬的做法是一面命姜維「數率偏軍西入」,進行小規模的北伐,同時國內哪裡出現了叛亂,也都派姜維前往征討,少數民族比如西羌的團結工作,也都經常交給姜維去幹。
這樣一步步,姜維不僅每次幹得非常出色,還在軍中逐步建立了功勳和權威,於是蔣琬對其的加封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條晉陞軌跡,其實很像魏延。魏延的發跡,一開始也是劉備看重把他提拔到漢中太守這個位置,處於中級軍官階別,後來諸葛亮帶他北伐,特意培養,讓他靠著軍功一步步踏上來,最後官至一人之下的征西大將軍。
尤為巧合的是,當初諸葛亮為了鼓勵魏延,特意把涼州刺史之職封給了他,意思是打下了涼州(涼州在魏國手裡),這刺史就給你了。結果到延熙六年,蔣琬又把涼州刺史封給了姜維……這意思都懂吧。
當然,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怎麼蔣琬也這麼看重姜維這個降將,要如此提拔他呢?這個吧,別忘了,這可是諸葛亮欣賞的人,之前諸葛亮寫信給蔣琬誇姜維這事你以為就是誇誇而已?恐怕早就有囑咐好蔣琬的意思在裡頭了。蔣琬治政在行,但軍事是短板,姜維的出現正好能彌補這一缺陷,這大概就是諸葛亮最初的打算。
兩人的相得益彰持續了十餘年,最後在延熙九年(246年)因蔣琬的去世而結束。接下來,到了費禕當政的時間,姜維可就沒這麼一帆風順了。
前面說過,由於親眼見證了諸葛亮五伐中原空勞無果的全部過程,費禕下定決心,打算改變蜀漢的北伐國策,實行休養生息、與民為安。
但同時,經過十餘年歷練後的姜維卻已經不滿足於小規模的北伐了,他「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希望走諸葛亮的老路,通過北伐割據隴右,逐步蠶食魏土。不可避免地,兩人之間出現了裂隙。
有矛盾了,怎麼解決呢?這個簡單,誰大聽誰的——費禕是大將軍,姜維是衛將軍,聽費禕的。
所以在247年—253年這七年裡,雖然姜維多次要求趁著魏國司馬氏取代曹氏引發動亂的時機,大規模出兵北伐,但費禕就是不肯鬆口,每次最多給一萬人。而且就這一萬人他還心疼,每次都苦口婆心地勸姜維說:咋們比丞相差遠了吧,以前丞相都做不到,就憑咋們幾個?要是大軍出了點意外,懊悔都來不及。
有人憑此說費禕太慫了,還有人說他在故意打壓姜維,但事實上,其實人家這話說的很負責任,畢竟他才是總理全國軍政的人,蜀漢國力有幾斤幾兩、經不經得起折騰他是最清楚的。
不過,當時間來到253年費禕被刺之後,姜維所有的限制就瞬間消失了。
「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陳壽短短一句話,就將姜維迫不及待的心情給勾勒了出來。
從這一年起到257年,姜維開始了連續五年的大規模北伐,每年一次,從不缺席。這五次用兵分別如下:
253年,吳國太傅諸葛恪舉全國之力,興兵20萬伐魏,姜維趁機率數萬人出石營包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率軍解圍,兩軍相持不下,姜維糧盡退兵。
254年,魏帝曹芳企圖發動政變推翻司馬師,因消息走漏被司馬師血腥報復,國內出現動盪。魏國狄縣縣長舉城向姜維請降。姜維趁勢發動北伐,魏將徐質率軍反擊,突襲漢軍前營殺死當時患有風濕的蕩寇將軍張嶷。姜維率軍隨後趕到,擊敗魏軍斬殺徐質,經過一番拉鋸戰,最後搶了不少魏國人口撤軍。
255年,魏大將軍司馬師因眼疾病死,姜維再次率軍北伐。魏雍州刺史王經不聽陳泰軍令擅自出擊,被姜維大破數萬人,戰果超過了當年諸葛亮在鹵城大敗司馬懿,成了蜀漢最成功的一次北伐。但是陳泰隨後趕到增援,姜維攻不下狄道,只好撤退。
256年,姜維被封為大將軍,志滿意得。於是這次他不等魏國出現動盪,便和征西大將軍胡濟約定發動強攻,結果胡濟失期未至,姜維被鄧艾圍攻擊敗,死傷慘重。蜀漢百姓開始怨恨姜維,隴西也開始騷動不安。姜維參照諸葛亮故事自貶三級,以後將軍銜行大將軍事。
257年,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不服司馬氏發動叛亂,並請求吳國增援。姜維趁機出兵秦川,魏軍堅守不戰。雙方長期對峙,直到258年諸葛誕兵敗身死,姜維撤軍。回國後姜維恢復大將軍職務。
這連續五次長達六年的北伐,雖然戰績看起來不錯,但最後的結果卻是依舊是空勞無得。與費禕生前的國安民樂比起來,蜀漢明顯出現了國力空虛的跡象,如《三國誌.譙周傳》:時軍旅數出,百姓凋敝。
那麼這時,姜維面臨的壓力不再對外,而是來自蜀漢內部。
在軍中,車騎將軍張翼「每與廷爭」,強烈反對繼續北伐;在朝中,譙周作《仇國論》,批駁姜維窮兵黷武;宮裡,得勢的黃皓「陰欲廢維樹宇」,想讓右將軍閻宇代替姜維;其他人如諸葛瞻(諸葛亮之子)、廖化、楊戲、董厥這些人也紛紛站到了姜維的對立面……
這種來自軍政雙方的一致反對,使姜維暫時安靜下來,不敢再輕易出兵。但空下來的這段時間,姜維也沒閒著,他通過全盤考慮,開始計劃調整漢中的防守策略。
一直以來,蜀漢對魏國的防守重心都在漢中,為此第一任漢中太守魏延採取了「實兵諸圍、拒敵於外」的防禦方案,成功保衛了漢中十數年無虞。魏延死後,後繼者王平也延續了這一方案,並在興勢之戰中成功抵擋了曹爽十萬大軍。但到了姜維手裡,他覺得這方案雖然防禦值max,但進取性不足,無法對敵造成有效殺傷,所以就換了個想法,改成「關門打狗,殲敵於內」的方式。
他撤了漢中的嚴陣以待,取而代之的是:
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
從當下來看,姜維的這個做法確實解放了不少兵力,減輕了漢中長期以來的軍備負擔,並有誘敵深入的「釣魚」思維在裡面,但誰又能想到,他後面釣來的會是一條鯊魚呢?
總之,在258年接下來的五年裡,迫於國內壓力,姜維不敢妄動,只能進行軍事調整和休養生息。一直到262年10月,姜維才再次出兵,進行了他也是蜀漢的最後一次北伐。但遺憾的是,由於此時漢、魏國力的巨大差距,姜維不敵鄧艾,大敗而歸。
這下姜維連成都都不敢回了。因為屢次北伐失敗的緣故,成都朝中黃皓和諸葛瞻這對政敵竟然聯合起來,共同指責姜維志大才疏、窮兵黷武,誓要罷免他的兵權。姜維徹底陷入了孤立的狀態。
驚懼之下,姜維試著要求劉禪斬殺黃皓,劉禪不肯,只讓黃皓磕了幾個頭了事。為求自保,姜維只好率軍前往沓中屯田避禍。
讀史至此,可能會有很多人痛恨劉禪昏庸無能、姑息養奸,但事實上,對於姜維,劉禪已經做的很給面子了。
仔細想想,這十多年來,蜀漢國內反對北伐、要罷免姜維兵權的聲音還少嗎?譙周、諸葛瞻、楊戲、黃皓……這些人不斷地彈劾姜維,劉禪聽過嗎?這十多年來,劉禪就算再昏庸,他也從來沒想過去動姜維的兵權,即使中途有一次姜維兵敗自貶為後將軍,但轉年劉禪就立馬恢復了他的大將軍職位,這難道對他還不好嗎?
看看隔壁吳國太傅諸葛恪和魏國大將軍曹爽,都因為一次用兵失敗,回國立刻遭到政變被殺,姜維北伐大敗回來又如何呢?何況黃公公(黃皓)在蜀漢是什麼身份,連尚書令都要巴結討好的人,劉禪叫他給姜維磕頭謝罪,其中的態度再明顯不過了吧?
不管你承不承認,劉禪就是姜維一生中自諸葛亮、蔣琬之後的第三個貴人。沒有劉禪的支持,姜維絕無可能掌管全國軍權十幾年不變。當然,至於劉禪為什麼這麼無條件信任姜維,想想228年姜維第一次見劉禪那天吧,你以為諸葛亮非要帶姜維進宮見劉禪就只為了在皇帝面前誇一誇他?
諸葛亮從不做沒有意義的事,永遠記住這一點。
263年,如果不開上帝視角的話,這應該是蜀漢平凡的一年。姜維待在沓中屯田已經一年了,成都朝中群情激憤要罷免他兵權的氣氛,在劉禪的刻意不睬下,也慢慢地降下來了。此時姜維的境況,雖說不如十年前,但總比一年前好多了。
但就在這種看似平和的氣氛下,一場對蜀漢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機悄然而至——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決定伐蜀了。姜維最先嗅出危險的氣息,他向成都上表,說鍾會在關中整頓兵馬,有來犯的打算,請朝廷早作準備。
表章落到黃皓手裡,他跑去問巫師,巫師說問題不大不要在意。黃皓信了,跑去告訴劉禪說沒有問題、是姜維大驚小怪,劉禪也信了。所以一圈下來,成都群臣連發生什麼都不知道,姜維的表章就被扔到後花園去了。
這邊不在意,但那邊很上心。六月,魏軍就來了,鍾會率十萬大軍鋪天蓋地撲向了漢中。另外,諸葛緒和鄧艾各帶三萬軍前往沓中牽制姜維,鄧艾在正面拖住姜維,諸葛緒負責截斷後路。
姜維迅速識破了魏軍的意圖,他一邊不與鄧艾糾纏從沓中撤退,一邊用計晃開諸葛緒,打算糾集兵力前往漢中防守。只不過,他甚至還沒能趕到漢中,漢中失守的消息就傳來了。
怎麼回事呢?
還記得之前姜維對漢中的防守調整嗎,他當年把「拒敵於外」的方案改成「殲敵於內」的方案,本意是「關門打狗」、「釣魚執法」,結果鍾會一來,由於叛徒蔣舒的出賣,這條防線立刻全面崩潰。不僅「門」關不上,鍾會這條鯊魚反倒把魚餌連帶魚竿給扯下來了。轉瞬之間,保衛了蜀漢四十餘年的漢中門戶,就丟了。
無奈之下,姜維只好率全軍退守劍閣,憑借天險地勢拚死抵擋鍾會的進攻。
但這時戲劇性的一幕又發生了,就在姜維還在劍閣苦苦支撐時,之前在沓中和姜維對敵的鄧艾,被姜維甩開後,索性將兵鋒一轉,偷渡陰平插向成都。他在綿竹一戰擊殺諸葛瞻父子,繼而包圍了成都。劉禪驚慌之下,聽從譙周的話,放棄抵抗率眾投降。
消息傳到劍閣,不止姜維,全軍「將士鹹怒,拔刀斫石」,《三國演義》裡羅貫中用一句「吾等死戰,何故先降耶」,傳達了他們此時的痛苦與憤怒。
但就算到了這個地步,姜維還是沒有放棄。他制定了一個空前絕後的復國大計,通過詐降和利用鍾會自立的野心,誘使鍾會坑殺魏國不願反抗司馬氏的將領。成功之後,他再伺機除去鍾會,便可興復漢室。為了表明心志,他在暗中上秘奏給劉禪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一個人堅持到了這種程度,不由得令人敬服。但遺憾的是,畢竟鍾會自立的野心來得太突然,根基不足導致魏國眾將並不聽服,姜維鼓動鍾會盡殺魏將,結果消息洩露,二人反被亂兵所殺。
此時為公元264年,距離234年諸葛亮去世整整三十年,姜維這個最後的繼位人,連同他守護的蜀漢帝國一起,走到了盡頭。
04 尾聲
蔣琬、費禕、姜維,在《三國誌》裡被歸入同一傳記,所以也被當作諸葛亮的三位繼位人。儘管處於諸葛亮的巨大光環籠罩之下,我們還是能看到他們身上各有的亮點,蔣琬的品格、費禕的才華以及姜維的意志。
如果說誰才是最優秀的那個,在筆者看來,他們都沒有優秀到諸葛亮的地步,但依然是可以信賴的繼承者。只是,諸葛亮去後,曹魏在國力、軍力上取得了對蜀漢的壓倒性優勢,蜀漢面對這種泰山壓頂般的不利形勢,任何人都難以在改變頹勢,振興國家。
或許,大一統是中國歷史不可避免的走向,蜀漢由於先天條件的不足,無法完成承擔大一統的歷史重任。無論是諸葛亮本人,還是諸葛亮的繼任者們,他們都回天乏力,只能以孔子般的精神,知其不可而為之。雖然他們的事業失敗了,但是他們的精神,依然耀光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