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諸侯稍有點兒勢力有點兒名氣的,他們的目的都是想代漢而立,最起碼也是獨霸一方,列土封王。但凡事都有一個例外,有一個人就不是這樣,正當他在起勢的時候,他卻選擇了投降或者依附別人,而正是他這種正確地選擇了投降或者依附,使他得以最終封侯,而這種結果,在三國所有那些被稱之為「賊寇」的黃巾餘部當中,結局是最好的。
這個人就是被稱之為「黑山賊」的張燕。
張燕是常山郡真定縣人,本來姓褚。黃巾軍起事時,張燕糾集年輕人拉起了隊伍,在山水之間轉戰,等回到真定時,已聚眾一萬多人。住在博陵的張牛角也聚眾起事,他自己號稱將兵從事,和張燕聯合。張燕推舉張牛角為統帥,一起攻打癭陶。張牛角被飛箭射中,身受重傷,將要死去,他命令眾人尊奉張燕,告訴大家說:「一定要讓張燕做統帥。」張牛角死後,眾人尊奉張燕為首領,褚燕也從此改姓張。
真正的黃巾軍被剿滅後,各地自行起事的人仍然到處都是,他們大多也都是打著黃巾軍的旗號,張燕能夠聚眾萬人,並從山水之間走出來,應該說還是有一定勢力的。但就是在這個時候,張燕卻選擇了聯合張牛角,並擁護他為帥,這實在是一番不同尋常的舉動。或許他看到了越是人多勢眾,就越是有資本和官軍叫板;或者是他看到了僅憑自己這區區萬人,還不足以出頭為帥,因為那樣是很容易被朝廷剿滅或者是被其他人吞併的。只不過,在那種「賊寇」首領高淘汰率的時期,死的是張牛角,而他張燕卻成了這支合併隊伍的首領。
當然,張燕能被張牛角推舉為首領,手下的人還能夠擁護,也自有他的過人之處,他剽悍敏捷,超過常人,因他的名字中有個「燕」字,軍中稱他為飛燕。此後,張燕的兵馬逐漸擴充,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各山谷都連通起來,那些小股強盜的小頭目如孫輕、王當等人,各自帶領部下投奔跟隨張燕,張燕一時間聚眾多達百萬,號稱黑山軍。由於勢力大了,已經成為朝廷重點注視的對象,但漢靈帝卻無法征討他們,黃河以北各郡都遭受過他的侵害。
但就在黑山軍風頭正勁之時,張燕卻派人到京都乞求投降,朝廷既然無力征討,自然沒有不接受的道理,於是任命張燕為平難中郎將。如果說前一次是依附,而這一次就是正式的投降。這一次的投降對於張燕來說意義非同一般,因為在當時的主流意識當中,他等於是洗白了自己的身份,成為了朝廷正式的一名軍官。
在這以後,董卓把皇帝和都城從洛陽遷到長安,天下戰亂多次發生,張燕就率領部下同豪傑聯合。這件事雖然記載文字很短,但對於張燕來說同樣重要,因為他也是反董卓的參與者之一。
反董卓的諸侯原本就是貌合神離,骨子裡都是為了自己的那點兒私利,所以,西進一旦受阻,他們自己就為了爭地盤打了起來。袁紹和公孫瓚爭奪冀州,張燕派部將杜長等人協助公孫瓚,結果被袁紹打敗,人馬逐漸離散。曹操將要平定冀州,張燕派使者請求幫助天子的軍隊,於是朝廷任命張燕為平北將軍,讓他率領部隊到了鄴縣。張燕因此也被封為安國亭侯。
看張燕一生,應該說也有過轟轟烈烈的時候,但他最明智之處在於,能夠給自己一個準確地定位,而不是不自量力地為著自己的那個野心狂奔。不是說袁紹、公孫瓚等人都是不自量力,而是說在黃巾軍勢頭已過的時候,張燕的影響力和那些所謂的關東諸侯還是有所差距的。張燕在關鍵時候能夠做出抉擇依附他人,也可以算作是一種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