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曹魏的武將,我們會首先想到張遼、樂進、徐晃、於禁和張頜,陳壽在正史《三國誌》當中將五人合傳,更是有:「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評價,時人稱之五子良將。這可比後人杜撰的蜀漢五虎上將正式多了。
不過仔細研讀五子良將傳,發現他們的官職都是前將軍,後將軍以及左右將軍(可以理解成今天的戰區司令),卻不是魏國的軍事決策人。地位在這五人之上,能夠官至大將軍,統領全軍的不是別人,正是和曹操同族的夏侯惇。
和演義當中面目猙獰的獨眼龍形象大不相同,夏侯惇極有可能是一位儒將,其名惇,本身就有溫和之意。討伐董卓之時,替曹操拉起第一支隊伍的就是夏侯惇,堪稱是曹操集團武裝部隊的創建人。
曹操擔任奮武將軍時,任命夏侯惇為司馬,級別高於曹仁和夏侯淵的別部司馬。迎接漢獻帝劉協時,代表曹操最先迎接皇帝的,也是夏侯惇。在天子面前,夏侯惇談話禮儀得體,出色地完成了迎接漢獻帝劉協的任務。想一想曹操也不可能派一介武夫執行這個事情。《三國誌》記載:「太祖軍於摩陂,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可見夏侯惇當時的特殊地位。
在決定曹操命運的官渡之戰時,夏侯惇擔任河南尹,相當於前敵戰區總司令。在成功擊敗袁紹後,曹操任命夏侯惇為伏波將軍,把他比作東漢開國第一功臣馬援。這是任何曹魏武將所沒有的待遇。除了在戰場督戰全軍以外,夏侯惇還是個發展生產,處理內政的好手。擔任濟陰太守時,為治理蝗災,夏侯惇改良河流,建蓄水池,親自擔土,率領士兵種稻耕田,避過了缺糧的危險,百姓皆受益。在內政上取得如此功績,在曹操同族當中,恐怕無人出其右。
和演義當中的武夫性格不同,歷史上的夏侯惇情商極高。為表示忠心,他多次上書希望曹操封他魏官,拒絕接受漢朝的官職。同時夏侯惇為人儉樸,所得賞賜全部分給將士。身為武將,卻極其好學,史書中多次記載其拜訪名家討論學問的事情。曹操更是對其極其信任,甚至擔心夏侯惇在軍中無聊,便派送了一些樂師,對其說:「魏絳以和戎之功,猶受金石之樂,況將軍乎。」可見彼此關係早已超過了君臣。
由於一直不接受漢職,直到曹操去世,曹丕稱帝,才將夏侯惇任命為大將軍。220年四月,跟隨曹操一生征戰的夏侯惇去世了,曹丕親自穿喪服為其發喪,233年,去世多年的夏侯惇受到曹叡在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其在曹魏政權圖騰式的地位,可見一斑。
毫無疑問,《三國演義》在文學上留給了後人無盡的享受,但是翻開史書,越過一些被演義固化的人物形象去重溫歷史,則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體驗。三國,真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