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魏蜀吳還沒有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前,勢力最大的只有袁紹了。他的手下可謂是猛將如雲。比如顏良文丑,但是其手下第一大將卻另有其人,他就是麴義。
如果熟讀《三國演義》的人可能會知道,這個麴義在演義裡邊與趙雲戰不數合,被趙雲一槍刺於馬下。然而這只是小說家的杜撰,真實歷史並非如此。
諸侯混戰之初,河北有兩個比較強大的勢力,一個是袁紹,一個是公孫瓚。當時連劉備都隸屬於公孫瓚陣營。這兩個勢力之間有一場著名的戰役——界橋之戰。
在這一場戰爭中,公孫瓚的王牌軍隊「白馬義從」全軍覆沒,這支使匈奴人聞風喪膽的軍隊就覆滅在麴義的手上。
界橋之戰——兩軍在界橋南二十里處交鋒。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袁紹令麴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統領步兵數萬在後。公孫瓚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起衝鋒,踐踏敵陣。麴義的士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敵騎衝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白馬義從射去。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掉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斬殺千餘人,又乘勝追到界橋。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麴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
這一戰是以步兵、弩兵戰勝騎兵的經典戰例,也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範。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全軍覆沒,實力大為削弱,銳氣被挫,公孫瓚的雄心也因此大為減退,不久後修建易京樓,欲自守幽州塚。
麴義為袁紹從發家到致富輔平了道路,在袁紹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或缺的,袁紹在後來與公孫瓚書中也說:「(麴義部隊)孤之前行。」是他的急先鋒和主力。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麴義功高蓋主,加上不懂急流引退,下場也是可預料到的,《後漢書袁紹傳》載建安四年(199年),袁紹平定黑山諸寨,兵圍易京,大事無憂後,說「麴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並其眾。」主人被誘殺,但麴義餘部不肯就範,袁紹於是「遂住大軍,分兵撲蕩。」把大敵公孫瓚扔在一邊,因為此時他的最大心患就是知根知底的自己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