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指的是魏蜀吳三國,三國國情不一樣,國家發展的經歷也就不一樣。吳國歷史只有51年,絕對不算長。孫策繼承父志,打下基業,孫策死後孫權繼續完成父兄遺志,建立政權。但是也是引導了東吳的衰落,使得死後內部混亂不已。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199年(漢建安四年),袁術病死,是年,孫策征伐廬江,孫策又兼併了袁術餘部,擊走劉勳,繼續征伐江夏,打敗黃祖;勸降豫章太守華歆,實力迅速壯大。
公元200年(漢建安五年)孫策死,孫策第弟孫權統領孫策舊部,並得到張昭、周瑜、程普等人輔佐。廬江太守李術不服孫權,但不久便被平定。公元203年(漢建安八年)至公元208年(漢建安十三年)間,孫權先後三伐黃祖,並得到江夏郡的部分土地;又派遣賀齊、蔣欽等人討伐各郡山越(山賊)的叛亂。
石亭之戰中魏國的失敗,使曹魏在二十四年內不再發動大規模的攻吳行動,戰後相對安定的環境為孫權稱帝奠定了基礎。公元229年(黃龍元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建都武昌,後遷建業(今江蘇南京)。
公元233年(嘉禾二年),孫權封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為燕王,派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帶兵一萬多人,率領裝載金銀財寶的船隻,試圖使遼東接受孫吳的封爵,結果使者被公孫淵斬殺。此後孫權又數次攻打魏國,但皆無功而返。
公元241年(赤烏四年),孫權的長子孫登死亡。242年,孫權立三子孫和為太子,不久又封四子孫霸為魯王。他非常寵愛孫霸,引發了「二宮之爭」,朝中大臣也分為兩派。名臣陸遜也因捲入這一事件而遭到孫權斥責,氣憤而死。最後,孫和被廢,孫霸被賜死,幼子孫亮被立為太子;孫吳開始走向衰落。
公元252年(太元二年)四月,孫權病逝,年僅十歲的孫亮即位,由諸葛恪、孫弘、孫峻等輔政。是年,爆發了東興之戰,魏東路軍以司馬昭為都督,率領諸葛誕、胡遵等領兵7萬,直逼東興。孫吳以諸葛恪為統帥,率軍4萬,迎擊向東興進攻的魏軍,魏軍慘敗。
公元253年(建興二年),諸葛恪征淮南失敗,被孫峻等人所殺,大權落入孫峻手裡。三年後孫峻病死,將權力交給從弟偏將軍孫綝。孫綝嗜好殺戮,殘虐無道,殺害了孫吳的重要將領呂據、朱異等,曠日持久的內爭也使孫吳國力遭到嚴重削弱。
公元258年(太平三年),孫綝廢黜孫亮,迎立孫權第六子孫休即位。孫綝與其兄弟五人,皆管理禁軍部隊,權力遠遠超過皇帝。不久孫綝又被殺死。孫休在位期間,頒布良制,嘉惠百姓,但並未使孫吳的疲弊之態得到根本改善。
公元264年(元興元年),孫休病死。這時蜀漢剛滅亡,交趾又叛吳降魏,魏滅蜀戰後,蜀吳聯盟不攻自破,孫吳完全處在魏的包圍裡。孫吳內部形勢不穩,欲立一個較年長的君主。左典軍萬彧向當時握有實權的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推薦孫和的長子孫皓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