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三國網小編一起走進瞭解東吳政權的故事。
公元263年,司馬昭召集四方之兵,兵分三路討伐蜀漢。由於身為主帥的姜維並未在漢中,反而在沓中種田,以至於曹魏主力大軍進攻漢中時,漢中的蜀軍直接按照姜維此前的吩咐,收縮入漢樂兩城,漢中不攻自破。在此之後,陽平關的守將蔣舒投降曹魏,陽平關也失守。此時漢中除了漢城、樂城等關隘之外,其他城池均在魏軍手中,漢中實際上已經落入了魏軍之手。雖然後來姜維成功逃出包圍圈而屯兵於劍閣,就此阻擋住了鍾會率領的曹魏大軍,由於從關中運往劍閣的糧草損耗較大,因此在劍閣受阻的鍾會一時間有了撤退的想法。就在此時,鄧艾提出了偷渡陰平的計策,他當即率軍從陰平出發,穿越蜀地的無人區,就此出現在江油,由於江油守將不戰而降,鄧艾大軍得到了補給,並一鼓作氣擊敗諸葛瞻父子,兵臨成都城下,劉禪見大勢已去,只能出城投降,蜀漢最終滅亡。
如果從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來算,蜀漢政權前後為四十二年,相比之下,東吳的壽命要比蜀漢長一些,公元229年,孫權登基稱帝,一直到公元280年孫皓投降,其國祚為五十一年,而如果從政權的建立開始算起,蜀漢政權則應該是從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劉備逐漸佔據荊州部分區域開始算起,而東吳政權則應從公元197年孫策叛袁術,正式獨立開始算起,前後八十多年,這樣算起來,東吳的時間還是要比蜀漢長得多。為何東吳的壽命要勝於蜀漢呢?
東吳的第一段壽命,應該是公元197年到公元208年,當時曹操和袁紹在中原大打出手,因此暫時沒有諸侯估計江東這塊地方,後來孫權繼位後,他除了剿滅山越,同時騷擾劉表之外,他對中央還是保持著恭敬的,因此東吳當時一直可以與各路諸侯保持表面上的和平關係。在這段期間裡,東吳最大的危機是周術與孫翊等人的造反,但由於曹操沒有干涉這件事,因此孫權得以將其成功化解。
而東吳的第二段壽命,則是公元208年到公元219年之間,由於赤壁之戰中,東吳作為主要戰力戰勝了曹操,因此孫權的聲望直線提升,在此之間,曹操與孫權之間多次對戰,雖然孫權沒能奈何曹操,但曹操也沒有奈何孫權,而且當時荊州軍分擔長江防線,以至於東吳內部的整體局勢還是十分的穩定,在這段期間,東吳逐步蠶食荊州與交州的部分領土。為了爭奪荊州,孫權還不要臉的兩次偷襲盟友劉備,使得東吳國力暴漲。
而在東吳的第三段壽命,也就是公元220年到公元252年期間,孫權先後贏得了夷陵之戰和對曹丕的戰事,由於孫權一直遊走於叛漢與叛曹之間,而且做得愈發游刃有餘,因此在這段時間裡,東吳的國力並沒有損失太多,反而愈發穩固。等到公元252年到公元280年這段後東吳時代來臨時,由於孫權已經為東吳打下了足夠好的基礎,以至於即便出現了諸葛恪等人引發的劇烈政變,東吳也沒有立即崩塌,只不過後來繼位的孫皓雖有一定的能力,但他在大權緊握後暴虐昏庸,東吳也逐漸走上了下坡路,被晉國擊敗也是遲早的事情。
筆者認為,東吳之所以能撐得比蜀漢久,一方面是因為孫權治理得當,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時北方強敵要對付更重要的對手,不能集中精力對付東吳,比如早期有袁紹與劉表,中期有蜀漢與遼東等等。而且由於蜀漢覆滅後,北方政權一度對益州消化不良,再加上內部也有紛爭,就此給了東吳喘息與延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