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東吳滅亡的時間為什麼比盟友季漢(蜀漢)晚了將近十七年?,接下來三國網小編為您解讀
景耀六年(263年),曹魏滅亡季漢(蜀漢)。在很多人印象中,與季漢唇齒相依的盟友東吳在季漢滅亡後不久也隨之滅亡了,央視版電視劇《三國演義》就是以季漢滅亡為全劇大結局的。
但根據史書記載,東吳滅亡的時間是天紀四年(280年),距離季漢滅亡將近十七年,要知道董卓造逆到三足鼎立也不過三十餘年。那麼東吳滅亡的時間為什麼比盟友季漢晚了將近十七年呢?
首先,在季漢滅亡的時候,曹魏的實際統治者是司馬昭。根據史書記載的蛛絲馬跡,司馬昭是準備在滅亡季漢乘勝一舉滅亡東吳的。但在鹹熙二年(265年),晉文帝司馬昭因病去世。
司馬昭死後,繼位的司馬炎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篡奪曹魏、分配利益以及穩定內部局勢上,導致西晉錯過了滅吳的第一個大好機會,給了東吳喘息的時間。西晉只能再等一個合適的機會。
其次,在滅亡季漢到滅亡東吳的十幾年裡,西晉內部和周邊並不太平,經常發生地方叛亂和外族侵擾,「五花亂華」已現端倪。西晉耗費了很多財力和兵力解決這些問題,滅吳也就一拖再拖。
最後,西晉是篡奪曹魏而非自己打下的江山,西晉的大部分開國功臣和朝廷忠臣都不是軍功出身。對於這些靠陰謀和站隊起家的西晉開國功臣來說,依靠戰爭崛起的功臣威脅了他們的利益。
而滅吳之戰肯定是一場能培養很多軍功大臣的戰爭,由於擔心利益受到威脅,西晉的很多開國功臣兼朝廷重臣都強烈反對滅吳。皇權較弱的司馬炎不得不用十幾年的時間消除滅吳的內部阻力。
綜合來講,司馬昭的去世、西晉內部和周邊的叛亂與外族侵擾、朝廷重臣的強烈反對等等因素導致西晉滅吳的時間一拖再拖,東吳的滅亡時間也就因此比季漢晚了將近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