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禁和樂進是曹操的關羽張飛 最後卻都不得善終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於禁和樂進是曹操的關羽張飛 最後卻都不得善終

劉備早年織席販履,偏偏找了兩個萬人敵為左膀右臂,終得帝王之業。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自然也少不了左膀右臂,許褚、典韋雖勇但「護衛」是第一要職,帶兵戰績不多,充其量算得上曹操的哼哈二將。曹操的關羽、張飛則另有其人,只不過他們一沒有《演義》潤色使之神勇揚名;二則不得善終而泯然眾人。故而後人並沒有覺得他們有多出彩,其實拋開《演義》傳奇之處觀點再看史書,他們並不比關、張差。

初露頭角

一場戰爭要較量的東西太多了,後勤的保障;元帥的指揮;謀士參謀的運籌;當然,萬事俱備還需要有將領去執行,去前線廝殺。而史書對此的最高評價無非「先登」、「陷陳」之詞,近年麴義、高順更是托這兩詞一度被捧上天。

曹操雖然頂著官三代的帽子;交著袁紹這種朋友,有張邈、鮑信資助著。但也曾一度被呂布、陳宮打得只剩下三個縣城。走投無路的曹操後來驅呂布,圍張超,追橋蕤,安眾伏張繡,下邳圍呂布,終有一席之地抵擋袁紹。而這些仗幾乎都是曹操親自執鞭的,而留下「先登」、「陷陳」的記錄永遠是那兩個人:於禁、樂進。

外姓第一、二人

截止到圍殺呂布,曹操有了抵擋袁紹的資本,隨之而來的官渡之戰成了袁、曹爭奪第一霸主的一仗。於禁、樂進又有著什麼樣的表現?

袁紹起兵十萬打曹操,劉備徐州斬車胄復叛響應袁紹。於禁主動申請打頭陣,曹操派了兩千人給他在延津抵擋袁紹,自己帶著樂進等人千里奔赴徐州。

等到曹操收復徐州回來,袁紹依舊拿於禁沒辦法。曹操大部隊回來後於禁、樂進帶著五千人主動出擊,從延津一路打到河內,焚燒袁紹三十餘屯,斬首、俘虜各數千。

於禁先登擋了袁紹攻勢,樂進雖後與他一起偷襲了袁紹的三十餘屯。但似乎還覺得功勞不夠,烏巢之戰力戰袁紹大將淳於瓊,使袁軍一舉潰敗。後來打袁譚、高幹又多為先登破城。

統一北方後曹操特地表於禁、樂進:「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並表於禁為虎威將軍;樂進折衝將軍。

分道揚鑣

隨著戰功擢升,二人官居顯赫,於禁假節鉞(鉞者,黃鉞也,代表生殺指掌,又控制各部軍隊之權。此時張遼、樂進都是假節,於禁地位明顯高出二人一截。)。樂進假節(節者,白旄也,代表天子使命,又調集地方行政之權。)。漸漸各自帶兵不再並肩作戰。於禁先在淮南討賊,樂進則留荊州退關羽。爾後調於禁至襄樊戰關羽,樂進去合肥守孫權。

樂進固守淮南,繼續保持「千年老二」的風格守城。讓張遼在逍遙津八百人退孫權十萬兵把風頭出盡,自己在建安二十三年就病死了。而樂進為何在建安十九年到二十三年五年間毫無功績記載?《三國誌》的作者陳壽在傳末稱樂進一身有部分遺漏沒有記載,身為曹魏第二外姓武將,晚年記載卻不詳,也算是「不得善終」吧!同時陳壽這話又讓後人對樂文謙的戰鬥力無限遐想。

於禁則被關羽水淹七軍俘獲,周旋於吳,回到魏國早已鬚髮全白,形容憔悴,被曹丕「調戲」得病死。雖然有這麼一個污點,但於禁還是憑著前期履歷功績排的「五子良將」之三,張郃、徐晃前面。張遼則憑借逍遙津之戰此消彼長佔據了外姓第一人的地位,佔據「五子良將」之首。

於禁、樂進二人都是曹操親自從行伍中提拔出來,伴隨創業親自上陣先登陷陳,功績顯赫,一度假節成為封疆大將。奈何一個失載、一個天禍使得二人都「晚節不保,也算是遺憾了。說到曹魏猛將,先有曹仁、夏侯淵為帥;外姓則是許褚、典韋當先。須不知於禁、樂進這兩人才是曹操的關羽、張飛啊!(原文來自今日頭條)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