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執著於北伐?他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為何執著於北伐?他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了五次戰爭。諸葛亮為何執著於北伐?諸葛亮北伐為何難以成功?

諸葛亮北伐又稱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從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根據史書記載,諸葛亮親自指揮的北伐戰役實際共有五次,分別是:228年1月出祁山,後因街亭兵敗退軍。228年12月出散關攻陳倉,20餘日未下糧盡退兵。229年春,進攻佔領陰平、武都兩郡而歸,雙方未交戰。231年2月出祁山,後因糧盡退兵。234年經斜谷出五丈原,後因諸葛亮病逝而退軍。而藝術作品中多對此次北伐戰爭稱為六出祁山。

《三國演義》中「六出祁山」的說法是不正確的。諸葛亮前後出師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建興八年秋,魏軍兵分三路,司馬懿走西城,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準備進攻漢中。諸葛亮率軍迎擊,因為一場秋雨,魏國大軍無功而返,其實雙方並無交戰。《三國誌 後主傳》記載: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絕,真等皆還。有人就把這次諸葛亮迎敵誤認為北伐,故有六次北伐之說。

諸葛亮為何執著於北伐?

為報先帝,以完遺願

諸葛亮在《出師表》所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可看出諸葛亮北伐是為了報答先帝劉老大對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復漢室的遺願。

從永安托孤可便知:劉先生兵敗夷陵,遂退到白帝城。劉備擔心阿斗懦弱,不能君臨天下,遂召諸葛亮、李嚴二人來,托孤二人。史上稱其為「永安托孤」。劉大耳臨終前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老先生是如何反映的呢?《三國誌》中記載,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樣堅貞的態度,來明確地表示他惟有盡忠而死。

不攻曹魏,蜀漢必亡

王夫之在他的《讀通鑒論》裡面就乾脆把諸葛亮北伐的原因鎖定為四個字,就是「以攻為守 」。清初地理學家劉獻廷道破了其中的奧妙:「孔明之出祁山,以攻為守者也.隆中已知天下大勢終於三分矣.而出師不已者,不如此,欲求三分不可得也.譬之弈棋.能侵入始自治、否則坐而待之耳」。

曹魏的國力要遠遠強與蜀漢。先下手為強 後下手遭殃,如果消極防守,當曹魏積聚力量後攻打蜀漢,蜀漢是無法抵擋的。所以,諸葛亮採取的戰略是主動防守,也就是「以攻為守」,用主動進攻來打亂曹魏的經濟增長和戰略部署。可見,諸葛亮連年北伐不已不為之,是以攻為守者也。諸葛亮的這一戰略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他連年北伐的這幾年間,曹魏政權也正好是兩代交替,需要積聚國力的時期,由於他的北伐戰爭,曹魏疲於應付,國內的經濟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在諸葛亮死後的幾年裡,魏國也沒有再發動大的戰爭 。蜀國的地勢決定諸葛亮必須以攻為守。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對於蜀來說,山峻之險無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是這有相對性!別人攻不進來,但你也殺不出去。

天下將要一統,那麼蜀地絕對是一個死牢房,因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險山峻嶺不適合大規模作戰。不能大規模作戰,別人傷不了你,你也傷不了別人。兩軍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後方絕對會被活活拖死。最終結局是你無兵源、無財力、無民心只有投降一條路可以走。

北伐中原,轉移矛盾

蜀國政權性質是劉備依靠荊州集團在蜀地建立的政權。三股勢力並存:蜀國第一階級是荊州集團、第二階級是以李嚴為代表的東州集團、第三階級才是以譙周為代表蜀地集團。集團地位不同:蜀國,該執政掌權的是荊州集團、受聯合拉攏的是東州集團、被排擠打壓的是蜀地集團。三方矛盾日漸突出 ,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夷陵大慘敗後,荊州集團在經歷失荊州、敗夷陵,可謂是元氣大傷,三方矛盾日漸突出。

劉備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托孤之時,除了任命諸葛亮為「正托孤大臣」,還任命李嚴為「副托孤大臣」。一來可以使雙方互相監督,二來可以藉機拉攏東州集團。況且李嚴也算是半個荊州集團,不與劉備定下的基本國策相衝突。諸葛亮發動北伐,可以將蜀國的內部矛盾轉移至對曹魏的外部矛盾。一旦打下雍州、涼州,那麼荊州、東州、蜀地三大集團的矛盾會大大縮減。而且可以使蜀國有了問鼎中原的機會 。

延長蜀漢政權的壽命

諸葛亮也想在有生之年將蜀漢政權擴大,延長蜀漢政權的壽命。他深知在他死後,將沒有人能夠擔起蜀漢政權的重擔,所以他要在有生之年盡量擴大蜀漢政權的地盤,擴張實力,為後繼之人積攢足夠的資本,以希望保存蜀漢的政權,如果可能的話,也還是有進取中原的希望。

諸葛亮北伐為何難以成功?

其一是實力問題,蜀漢的實力遠不及曹魏。

曹魏地大物博,洛陽長安在手,前朝大部分遺產吞沒,無論是物資還是人才儲備都是毫無疑問的最強。西蜀的地盤是搶來的,地方是最小的,主要經濟來源只是蜀錦之類的特產,沒有北方的強大騎兵 ,也沒有東吳的強大水軍,靠著老一代強將的底子強撐 。可惜:豬八戒背一筐爛套子——人沒人,貨沒貨。

蜀漢政權無論從人口、資源、軍力、人才、後備等等方面,實力都遠遠的不如佔據經營中原地區多年的曹魏。在這裡我們就僅僅從兵力上進行一下比較,蜀漢全國的軍隊加起來只有不到10萬人,僅僅是曹魏總兵力的五分之一。

其二是諸葛亮的問題。

三國誌作者陳壽評價諸葛亮: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國之干,優於將略。就是說,諸葛亮是一流的政治家,軍事上則未必一流。以蜀漢之劣勢,除非用魏延的戰略奇襲,才有一點取勝的可能。司馬懿評價《晉書·宣帝傳》: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他的謀略很多,但是沒有決斷;他喜歡帶兵打仗,但是不知道權變。權變就是隨機應變。

其三,益州非進取之地。

益州易守難攻,周邊是崇山峻嶺,中間是成都平原。所以你到了這個地方,你避難可以,守成可以,出擊困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你軍隊都出不去。田餘慶先生說 「劉備出峽,全軍覆沒。諸葛北伐,積年無成」。就是你蜀國只要出兵,就肯定是失敗,劉備出去全軍覆沒,諸葛亮不停地北上,什麼事都沒做成。

其四,內部不團結,君臣不信任。

前面說過三股勢力並存,三方矛盾日漸突出,被窩裡打遊戲——窩裡鬥。李嚴多次找諸葛亮要權,甚至偽善地勸諸葛亮加九錫,稱王。諸葛亮拒絕。《三國誌》裴松之注摘錄,劉禪對諸葛亮攝行王事,也頗多猜忌。做夢見閻王——疑神疑鬼,曾經以謊言招回諸葛亮,使諸葛亮又出祁山功虧一旦。

其五,「興復漢室」的口號早已沒有多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

東漢腐敗政治在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喪失。「興復漢室」的口號成了:嘴抹石灰——白講。漢朝滅亡多年,中原人對漢朝的留戀已經趨零。以至後來長安人對西蜀人的說法也不說是蜀漢,就說兩個字「蜀人」,曹氏政權在中原的統治比較成功,中原人對漢朝的留戀和嚮往已經幾乎沒有了。這也是「民心向背」的問題。劉禪後期在西蜀的表現又是一個「昏君」,寵信宦官,就好像東漢末年,桓帝,靈帝時的「十常侍」,好像歷史重演一樣,上天要使蜀漢滅亡,這是誰也無力挽回的。

其六,用人失誤。

北伐戰事中,關鍵時刻用人失誤,馬謖失街亭,李嚴誤軍糧,失去大好戰機,機不可失,時不在來,失之難以挽回。街亭失守表現了諸葛亮在用人上的重大失誤。他不使用既有作戰經驗、有膽有識又有勇有謀的魏延,卻用了一個長期從事地方行政事務、從未帶兵打過仗、空有一套書本理論、連最起碼的軍旅實踐和作戰經驗都沒有的馬謖,「好論軍計」、「言過其實」,且劉備早已對其存有戒心。諸葛亮事後也認為:「街亭之敗不在其他,而在選人不當。」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