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政權作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方,自己除了要跟曹魏去爭奪天下,暗中還要小心孫吳在背後捅刀子,更要命的是他們自己內部也有很深的矛盾。
而這個矛盾幾乎葬送了蜀漢政權,讓這個政權毀為一旦。而這個矛盾也促使了諸葛亮必須得馬不停蹄的北伐,即使知道自己要輸,自己打不贏,也要咬著牙北伐。這個矛盾就是荊州與益州的矛盾。
首先我們先說說益州。益州本來是劉焉的地盤。劉焉此人雖然是漢室,但是卻野心極大。他在靈帝時進入益州,擔任益州牧。進入益州後,他一共干了兩件事:一個是燒燬棧道,這樣益州就成了獨立王國;第二件事是打壓地方派。益州此地遠離中原,所以勢力上有很多地方派。他們大多數是本地豪強起家,在此地根深蒂固,擁有很強的勢力。所以劉焉一直藉著法子幹掉這些人。
革職的革職,殺頭的殺頭,然後把自己的親信扶植到需要的位子上。劉焉本人很強勢,在他活著的時候,益州實力派噤若寒蟬,但是等他一死,他的兒子劉璋繼位之後,闇弱的劉璋根本沒有魄力可以指揮得動益州舊部。此時劉焉舊部和益州本土勢力就勢同水火,有了很深的裂痕。
也就是說在劉備入西蜀之前,西蜀已經有了兩股勢力了。等劉備再殺入西蜀,他又帶了一股勢力:荊州集團。劉備此人依靠荊州起家,他的舊部黃忠等人都可以算是荊州集團。他們抱團取火,彼此之間的感情較深。然而等他們進入西蜀,自然要和益州本地豪強和劉焉舊部產生矛盾。
典型的就是法正和諸葛亮。劉備一入蜀,其實最為聽信的是屬於益州集團的法正而不是荊州集團的諸葛亮。此二人也是兩個勢力範圍的領頭人物。
夷陵大敗,劉備病逝之後,蜀國內部就亂成了一團。各個勢力範圍無不想趁此機會洗牌,擴大自己的政治權益。而老謀深算的劉備在臨死之前也自然深知這一點,於是就立李嚴和諸葛亮為輔政,意思是兩派平分蜀漢政權。後來諸葛亮除了李嚴,很明顯:他要繼續劉焉的主張,打擊西蜀地方實力派。這也是諸葛亮為啥一生都在打仗。南征孟獲,北伐曹魏。一旦不打仗,他就沒有統一全蜀漢政治資源的合法性,蜀漢各個之間必定要產生裂痕。蜀漢注定是一個瘸腿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