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和曹操都拿不下東吳 司馬炎是怎麼消滅東吳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和曹操都拿不下東吳 司馬炎是怎麼消滅東吳的

還不知道:司馬炎滅東吳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三國是個牛人輩出的時代,他們之間互相攻伐,都想打敗對方一統天下,但是終究又難以打破這個戰略平衡。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與劉備分別於公元208年和公元221年對吳國發動了著名的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均以失敗告終,與之相比晉朝司馬炎於公元280年滅吳之戰卻取得成功,最終一統天下,這其中有著多方面原因,容筆者給大家分析一二:

一:國力的對比,強盛VS衰敗

早在司馬昭時期,司馬昭曾有滅蜀之後三年就滅吳平天下的設想,但滅蜀後,因師老民疲,又缺乏滅吳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強大水軍,滅吳之舉暫停。在此期間司馬氏特意厚待歸降的蜀國君臣。如封劉禪為安樂公,後來還徵用諸葛亮孫諸葛京「隨才署吏」,其他蜀國降臣封侯者有50餘人,以此穩定巴蜀之眾,又示意東吳,收買吳國人心。晉代魏後,晉帝司馬炎又遣使與吳講和,作緩兵之計。但與此同時,司馬炎抓緊時間,開始作進攻吳國的軍事準備。因為有了這樣一些正確的舉措,西晉日益強大,天下人心多歸於西晉。而反觀吳國面對強敵,卻輕敵大意,毫無有效全面的防備措施,為日後的滅亡做了伏筆。

二:帝王的對比,進取VS偏安

晉武帝司馬炎前期絕對可以稱得上一位英明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採取措施整頓內部,如任用賢能,廢除苛法,減免賦役,勸課農桑,興修水利,以此緩和社會矛盾,恢復經濟,加強實力基礎使國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反觀吳國這邊卻是每況愈下。早在孫權晚年,由於賦役苛重,吳國人民的不滿和反抗已有所發展,社會矛盾加劇。晚年的孫權,「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搞得朝臣人不自安。孫權死後,圍繞繼位和權力問題,引發了一連串的宮廷內爭和帝位更迭,進一步加劇了吳國的混亂。及至吳元興元年(264年),孫權之孫烏程侯孫皓被迎立為帝后,情況更加不可收拾。孫皓昏庸無道,即位後盡情享樂,好酒色,興土木,搞得吳國「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畜」,人民揭竿而起,朝臣離心離德。孫皓對西晉的威脅,毫無戒心,有時也派兵攻晉,但多因草率而無功。他迷信長江天險可保平安,從未認真在戰備上下功夫。

三:人才的對比,著名將領輩出VS人才凋零

晉泰始五年(269年),晉武帝以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守襄陽(今湖北襄樊);衛奡都督青州諸軍事,鎮臨菑(今山東臨淄北);司馬胄都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以這些地區作為進軍的基地。羊祜是極力主張並參與密謀滅吳的主要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陽與東吳著名將領陸抗對峙,善施恩惠,如主動送還吳軍俘虜、吳國禾麥、吳人射傷的禽獸等,使「吳人翕然悅服」。吳人北來歸降者不絕。 泰始八年(272年),司馬炎以王浚為益州刺史,密命他製造大船,訓練水軍,「為順流之計」。王浚遂著手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在長江上游逐漸建立起來了,而這些人也成為日後滅吳的主要功臣。我們再來看一下吳國,吳國這邊著名將領陸抗覺察到晉有滅吳的意圖,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強備戰,他還預見到晉兵會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特別要求加強建平(今湖北秭歸)、西陵(今湖北宜昌東南、西陵峽口)的兵力。王浚在蜀造船所剩碎木順江而下,吳建平太守吾彥取之以呈孫皓說:「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終不敢渡。」孫皓對陸抗、吾彥的建議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視。 陸抗也在憂慮中死去。人才的凋零進一步加劇了吳國的衰落,為晉的順利滅吳,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公元280年司馬炎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時羊祜已死),兵分六路,水陸並進,以摧枯拉朽攻破吳國都城建業,吳主孫皓面縛出降,吳亡。晉統一全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